第100章 总有反派不信邪(2 / 2)

“听说……有人刚刚享受了新花样?”她眼神瞟向他,带着调侃,又带着几分认真。

“嗯?”朱明夷没反应过来。

“秦娜妹妹从善如流,倒是学得快。”尤清澜轻哼一声,手指开始不安分地解他衣袍的盘扣,“不过,学了总要实践检验效果如何。”

她动作麻利,三两下就剥开了他的外袍。

“你别动。”她命令道,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势,和平日里谈生意时如出一辙。

“那些画册上的东西,我也瞧过几眼。”

“正好,看看是她的领悟力高,还是我的……实战能力强。”

话音未落,她已经利落地褪去了他的中衣,然后毫不犹豫地翻身坐了上去。

关中四月,春意渐浓,田野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自秦王朱明夷颁布“新秦法”,尤其是“王田令”和“红契”制度以来,整个陕西的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一方面,是无数无地、少地农民和伤残老兵,在拿到那份盖着秦王大印、象征着土地归属的“红契”时,激动得涕泪横流,甚至当场跪地,朝着西安方向磕头不止。

“俺有地了!俺王老五三十年光棍,终于有自己的地了!”一个刚分到五亩薄田的老兵,抚摸着那张红纸,如同抚摸稀世珍宝,浑浊的老泪滚滚而下。他是跟着尤世威从榆林一路打过来的,在攻西安时断了一条胳膊,本以为后半生无着,没想到秦王殿下真给了活路。

类似的场景,在长安、咸阳、渭南、同州……几乎所有被秦王府控制的州县上演。张云鹗和谢云舟调派了大量从榆林带来的、经过初步培训的基层官吏,配合新建立的“农会”,夜以继日地清丈田亩,登记造册,发放红契。那些从宗室、勋戚、贪官污吏手中收缴来的土地,以及部分主动“献田”的士绅腾出的田产,被迅速分配下去。优先分配给随军南征的有功将士、阵亡士卒家属,其次是登记在册的流民。

拿到红契的百姓,干劲十足。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红契贴身藏好,然后扛起锄头,奔向属于自己的土地。一时间,关中平原上仿佛注入了新的生机,到处是开垦荒地、修整水渠的身影。

然而,阳光之下,必有阴影。

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那些世代盘踞地方、田连阡陌的大户士绅,对“王田令”和“限田令”恨之入骨。虽然朱明夷给了“三年缓冲期”,并允许在一个月内主动登记,但要他们交出绝大部分土地,无异于割他们的肉,剜他们的心。五十亩?那点地够干什么的?养活一家老小都紧巴巴,还谈什么诗书传家、门第兴旺?

西安城内,秦王府的雷霆手段还历历在目,城外那些偏远州县的士绅们,胆子却渐渐大了起来。他们表面上唯唯诺诺,派人去县衙登记,暗地里却动作频频。

“岂有此理!我王家祖上三代进士,挣下这份家业,凭什么他朱明夷一句话就收走?”渭南大族王氏的族长,在密室中拍着桌子,对聚集的几家姻亲怒吼,“他这是要掘咱们的根!”

“王兄息怒,”旁边一个姓李的乡绅劝道,“那秦王势大,手下兵强马壮,还有那骇人的‘天雷’,硬抗怕是不行。”

“硬抗不行,就不能来软的?”王氏族长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不是发红契吗?那些泥腿子、丘八,也配跟咱们平起平坐,分咱们的祖产?哼,让他们有契拿,没命种!”

“王兄的意思是……”

“他朱明夷远在西安,鞭长莫及。咱们在地方上经营百年,根深蒂固。县衙那些新来的官吏,人生地不熟,农会那些穷棒子,能顶什么用?吩咐下去,让家里的护院家丁都精神点。谁敢拿着红契来咱们的地界上指手画脚,就给我打!往死里打!”王氏族长恶狠狠地说,“打死了,就到处说是流寇干的!或者,干脆让他们‘失足’落水、‘不慎’坠崖!我就不信,他朱明夷还能为几个贱民,把咱们这么多世家大族都杀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