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殿下,奴……奴婢叫……叫春花……”
“春花,好名字。”朱明夷点点头,“以后好好跟二麻子过日子,家里缺啥少啥,就跟王府里的管事说,别饿着冻着。”
他从怀里掏出一把碎银子,也没细数,便塞到春花手里。
“拿去,买点针头线脑,置办点家当或者扯块布,给你家这愣小子做件像样的里衣。”
春花捏着银子,手都在抖,眼泪唰唰往下掉。
王二麻子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只是一个劲地说:“谢殿下!谢殿下!”
朱明夷摆摆手,转身出了门。
常葳跟在后面,低声道:“殿下,这银子……”
“告诉王府管事,成亲的将士再多给点照顾,家徒四壁不是丢本王的脸嘛。”朱明夷呼出一口气。
常葳默默记下。
他不是在游山玩水,他是在亲眼见证。
见证那些曾被饥饿、战乱、苛政逼到绝境的大明百姓,如何在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下,重新燃起名为“希望”的火焰。
见证他们眼中的光芒,如何从最初的麻木、恐惧、怀疑,一点点转变为勤劳、踏实,以及对给予他们这一切的秦王府最朴素的忠诚。
见证这片饱受创伤的黄土地,如何在充足的粮食和人力的浇灌下,奇迹般地恢复着脉动,孕育着新的生机。
而他现在,正在一点点地,把这最宝贵的东西,攥在自己手里。
这一切,都将是他未来事业最坚实的根基。
甲申年,正月初四。
榆林城,经历了一场惨烈的厮杀和随之而来的爆炸式人口增长后,这个新年显得格外不同。没有往昔边镇过年的喧嚣与铺张,但家家户户门前新贴的春联,孩童们手里拿着的几块碎米糕,以及城中巡逻士兵挺拔的身姿和脸上隐隐的自豪,都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安定和对未来的期盼。
总兵府内,年味更浓。
正堂里却热气腾腾,一口硕大的铜锅架在炭火上,汤底翻滚,香气四溢。
朱明夷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棉袍,随意地坐着,看着围在桌旁的几个人。
桌上摆满了切好的羊肉片、冻豆腐、大白菜,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菌菇,在这边塞之地,算得上极其丰盛。
尤世威和王卫钦两位老将挨着坐,面前的碗里都飘着一层红亮的辣油。
尤世威夹起一片涮好的羊肉,吹了吹气,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嘶哈着气,脸膛微微发红。
“这……这玩意儿,过瘾!”
他含糊不清地说着,手里的筷子却没停,又伸向了锅里。
王卫钦相对斯文些,但额头上也见了汗,显然也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川蜀风味的吃法。
他喝了口旁边晾着的温酒,试图压下那股辣劲,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
张云鹗捧着一碗白米饭,吃得很认真,偶尔夹一筷子锅里的青菜豆腐,细嚼慢咽。
管理粮仓久了,他对米粮有种特别的感情,看着桌上丰盛的菜肴,却几乎不怎么吃。
谢云舟则慢条斯理地涮着几片青菜,动作从容,仿佛不是在吃火锅,而是在进行某种仪式。
常葳依旧像根柱子似的戳在朱明夷身后,双臂抱在胸前,眼神锐利地扫视着门口和窗外。
只是那不断滚动的喉结,和时不时瞟向桌上肉片的眼神,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朱明夷看着常葳那副嘴馋的样,正要招呼他直接坐下吃点肉。
“报——!”
就在这时,一名亲卫自门外急匆匆奔入,神色紧张,打破了堂内略显轻松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