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宣布,所有已被明军占领的土地将归入大明版图,满者伯夷帝国需全面向大明开放,并要求其成为大明的附属国。

波卡接受了第一点,但坚决拒绝了后两点。

“满者伯夷帝国绝不会对大明全面开放,大明军队无法进入我国,即便是商队通过也需缴纳关税。”

尽管波卡心生恐惧,但他并不糊涂。如此损害国家利益的事,即便豁出性命他也无法轻易同意。

李武对此早有准备,说道:“若你拒绝,我的舰队将自行采取行动,只是不知你能否承受得住。”

李武目光如炬,周围的侍卫也随之向前一步。

波卡吓得冷汗直冒,但仍努力保持镇定:“若真是如此,满者伯夷帝国全体国民必会誓死抵抗。”

波卡在帝国中仍有相当影响力,一旦号召,贵族主导的叛乱势必增加李武的治理难度。

李武对此毫不担忧——民众的力量有限,只需清除那些贵族即可。

然而,李武不了解满者伯夷帝国的具体状况。

实际上,当时的满者伯夷帝国与大明与其他时代国家不同,皆为封建体制,国家仅代表统治阶层的利益。

民族主义尚未兴起,甚至没有萌芽,普通百姓没有“我是某国人,我应爱国”的观念,上层官僚及皇帝视百姓为“劳动力”,而非“公民”。

李武却不这么认为,他相信这些国家同样存在民族主义色彩。

这里绝不会发生“国家危亡时全民奋起抗争”的情形,除非敌人太过残忍。

李武坚信这些国家的民众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深思片刻,若波卡一声令下,号召全国展开猛烈反击,仅游击队就足以让他焦头烂额。

李武不愿招惹是非,只得妥协:“民用舰队免税是底线。”

言外之意,军事方面的事宜便不再强求。

波卡心中稍安:总算不必面对明军在我境内频繁调动了。

至于第三条要求,波卡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他觉得这一条简直是将自己政治生命踩在脚下碾压。

朝贡国?我满者伯夷好不容易崛起,怎能沦为这种地位?

这玩笑开不得!

波卡断然拒绝了最后这条提议。

李武本就没指望他会立即应允。

这毕竟是短时间内强势崛起的大国,骨气必然强硬。

但正如鲁迅所言:“索要窗户时无人同意,提出拆除整屋时却有人恳求留下窗户。”

李武意在先提苛刻条件,再逐步谈判。

最终,李武提出的最低限度是:波卡需确保满者伯夷帝**队护送明军,并向明国购买装备,由明国专家培训满者伯夷军队。

波卡对此虽有迟疑,但最终还是爽快答应。

他也深知明军的强大实力,这对自身发展亦有好处。

然而,听完条约内容后卡洛斯却不以为然:

“为何如此?”

卡洛斯对此十分不满:“若猫将爬树之技授于虎,世上猫族早灭绝矣!明怎会轻易传授根本,致我军失去自立能力?”

波卡瞥了他一眼,苦笑着说道:“你可知我们已是战败国?至少我们保住了现有疆域。”

卡洛斯低头沉默良久。

确实,满者伯夷已是战败国,毫无资格谈及其他。

帝国彻底溃败,只能任人宰割。

但内心实在不甘……

“好,陛下既已同意,我无话可说,但若下次再生事端,定要毁掉明国!”

卡洛斯愤恨地留下这句话,率最后的亲兵卫队离开满者伯夷。

此事与李武及明国无关。如今李武清除扩张障碍后,即着手开发东南亚。

首先派新学者前往东南亚。

相较他处,此处易得多,毕竟许多东南亚国家均为明国朝贡国,明欲有所动作,几无障碍。

新文人,指代所有受新政学堂影响的知识群体。

李武更倾向于称他们为知识分子。

这些知识分子前往各朝贡国,着手建设许多有益于大明的设施。

例如,郑和带回的适合本地种植的作物,如咖啡。

李武打算以大明之名投资建设大量种植园与工厂,专注于生产后世至关重要的商品,如咖啡、橡胶等。

当然,李武会与他人共享利益。他雇佣当地工人,但给予的待遇与国内无异。

同时,他在朝贡国设立大明学堂,试图挑选顺从之人,作为未来掌控或合并这些附属国的关键角色。

李武模仿大明制度,在这些区域建立学堂、工厂及各类工程,利用当地气候大规模生产原本缺乏的产品。

对此,各国君主皆表欢迎,因为这不仅可分得红利,还能向宗主国示好。

李武在运营这些机构时,总会让相关国家人员获益,因此他们十分配合。

然而,当他们发现李武加快了对藩属国的整合,强化了控制力度后,这些领导者便面露难色。

尽管目前尚未如此,但李武无法确定哪天自己是否会出现难以理解的行为。

李武虽承诺以民为本,但从古至今,能达到此标准的少之又少——就连他自己也是凭借两世记忆中的底层同情心才坚持下来的。

于是,李武大力推广教育,希望民众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如此一来,在大明不再是昔日模样时,民众才能发起反抗,撼动当局。

若民众能守护思想,而非盲目维护大明,那便是李武的最大心愿。

然而……

说来容易,为众人前行者,往往自己却倒在风雪中。

李武回忆起穿越前看到的一条评论:没有人愿意成为甘地,但我们等不到罗斯福,也不敢做卡斯特罗。

确实不易……

李武望向天空,一切平静。*,连拯救大明都做到位了,解放全人类为何不可?

开什么玩笑!

李武愤愤起身,继续处理政务。

李武计划全面协助当地发展,目标是将这些地区逐步打造成类似当时大明的模样。

尽管在此过程中,他无意直接干预这些国家的内政,但如果遇到认同大明核心理念的学者或精英愿意投身其中,李武也乐于提供大量支持。一旦这些努力取得成果,无论参与者选择融入大明还是维持原状,都不会受到**。

显然,在这里,李武的话语权是毋庸置疑的。

咳咳,话题稍显偏离,回归正题。李武在东南亚多国推动的工作进展迅速,不过也有一些国家明确拒绝了他的提议,对此他并未施加压力。

对于那些接受条件的国家,李武展开了大规模援助,帮助它们建立了各类集体化生产的企业和农场,并组织工人与农民参与高效劳动。

与此同时,李武还致力于提升这些国家军队的实力。借鉴满者伯夷帝国的做法,他派出了专业教官培训本地士兵。

或许有人会担忧,这样的训练是否会让他们超越大明,变得难以驾驭?但事实上,李武仅限于基础体能和技术训练,这类内容早已是现代人的常识,缺乏装备与策略指导便毫无威胁。

正如历史所示,即便拥有精良装备如铁浮图,面对更高明的战略布局仍可能落败;而强大的武装力量即使再先进,也无法弥补战术上的不足。

因此,李武的目标并非培养顶尖战士,而是让其略优于同时代其他群体即可。毕竟在这个时期,欧洲多依赖雇佣军,而其他国家则以征召兵为主,甚至还有临时动员制等落后模式。

如此看来,稍微传授一点经验便足以使这些国家大幅领先于周边区域。

然而,在李武大刀阔斧推行变革之际,他并未察觉到一个关键问题:尽管他的举措造福了普通民众,却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集体化工厂侵占了手工业主,即史家豪族的生存领域,而集团农庄则损害了地主的利益。

这些人正勾结在一起,策划着一场大动作。

李武因这些国家为藩属国,故未多加防备,甚至锦衣卫也未曾派遣至此。

一场危机正在悄然形成。

李武宣布改革后的第三个月,深夜。

由他本地招募并重组的军队刚完成一天的训练,此刻正在休憩。

“噗嗤——”

沉闷的刀剑刺入**声响起,守夜者遭击杀。

几个黑影悄然清除外围巡逻队,缓慢向营地逼近。

营地守卫迅速察觉异常,一名士兵高喊:“立即停止行动!”

然而黑影并未止步,依旧快速推进。

这支军队由李武在此地训练,仅效忠当地王室及大明,而与此对应的,则是各地贵族的私人武装。

这些黑影正是朝贡国贵族所属的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