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下午,在吕布于涡河边大战曹军时,杨平却在临颍县衙前检阅自己的部队:
经过武器作坊和工程营五天五夜的努力,终于给近卫旅更新了全部的装备——
每个士兵有一顶直径60公分的圆形竹制毡帽,帽檐是厚厚的竹篾编织而成,头顶是一个直径20多厘米的半圆形铁盖,铁盖顶端有个小孔,可用来插旗(用旗子识别军官)。
这种被称为“飞碟帽”的装备不仅防御力强,而且防御面积大,还能遮阳、防雨,士兵们十分喜欢。
杨平用缴获的布匹,给士兵们做了一套统一的土灰色军装(仿制六五式军装,只是上身做成了t恤,因为扣子还得用金属——杨平这里缺金属快缺疯了。至于土灰色?是因为这个颜色最好染)。
穿着统一军装的士兵,精气神立马就有了。
军装外边,是再次精心制作的竹甲。
以前在魏家坞堡制造的竹甲因为时间紧急、人员较少,基本上都是粗制滥造,甲片之间的缝隙大的都能伸进去手指!
甚至心理安慰作用比实际防御作用要大。
在临颍城中,由于物资充裕、人手充足,杨平命令,把所有粗制滥造的竹甲全部拆了,竹片重新蒸一遍,然后自然晾干。
每一位士兵都要参与到自己的竹甲制造过程中,打磨竹片边缘的毛刺,帮助在甲片上钻孔或开槽。
士兵们都知道,甲具关系到自己的生死,所以杨平第二次精造的竹甲,一个个都是精品,护肩、护背、护臂、护裆等各个部位的防御都做得相当完美。
最关键的是一块板甲——宽度约40厘米,长度约60厘米,厚度近2毫米,重量近7斤。
往胸前这么一带,防御力绝对超出了这个时代普通士兵普遍穿着的扎甲。
杨平把缴获的曹军铠甲、皮甲全部拆了,铁拿去重新熔炼合金,皮革则让负责后勤的老弱们改造成鞋底。
终于,给禁卫旅这2000人一人配备了一双皮底布鞋。拿到鞋子的士兵们都不敢相信,自己还有穿上“皮鞋”的一天。
至于武器装备,杨平的部队即便进行重组以后,基础单位仍然没变。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小队,一个小队分成两个“伍”:
短兵伍(6人):
2人手持宽度3尺、高度6尺的盾牌,主战武器是一支长度6尺的卜字短戟(可刺、可勾、可投),但这两人没有胸前板甲。
另外4人主战武器是4斤重的抗战大刀,其中两人手持长弓改造而成的强弩,另外两人使用杨平这边重新改造的竹制连弩。
这种用竹子制成的连弩可以在箭匣里一次性放置十枚竹签改成的弩箭,除了射程近一点、威力小一点,一旦发射起来,速度已经可以比肩栓动式步枪。
长兵伍(6人):
4人手持长度两丈的竹制三棱长矛。
另外两人手持长度两丈的狼筅,矛头同样使用三棱枪头。
6位长兵器手,每人还背负两根长度6尺的标枪,既可用于近战,也可用于投掷。
两个这样的小队编成一个中队,两个中队编成一个大队,设一名大队长和一名腰间挂着腰鼓、号角,手上拿着红、蓝两面小旗的通讯兵。
五个大队编成一个团,五个团又编成了近卫旅。
近20天时间,所有士兵一日三餐都吃得饱饱的,身体素质都有所增加,
而且,训练时间长的已经列队操练一个多月了,此时能够站出“初中生跑操”时的队列。
因为经历过战斗、见过血,2000人列成阵势以后,隐隐有了一股肃杀之气。
杨平站在战车上——对,就是战车。
考虑到骑兵三件套(高桥马鞍、马镫、马蹄铁)现在自己实力太弱,绝对不能拿出来。
但自己这20多匹马放着不用有些浪费,杨平就把战车,这种即将被淘汰的战争利器重新制造出来了——反正他暂时会在中原大地作战,一马平川,正适合战车纵横。
杨平设计的这种战车属于双轮板车的改进型:
首先是将两个轮胎(直径6尺,约1.4米)制造得更加宽厚,遇到松软的地面不易陷进去,同时浅一些的沟壑也能轻松越过。
战车轮胎的间距只有约4尺,两个轮子之间的间距更小,对道路的宽度要求也就更小。
整体而言,这辆战车中规中矩,但两个轮子之间的横轴,却用的是铁料与铜钱一比一的合金制成的。
而且杨平还用这样的合金制成了圆柱形轴承,这轴承耐磨性、韧性都还合格。
再加上杨平用桐油和胶漆合成的润滑油,拉动这辆战车简直不要太轻松。
至于减震、悬挂这些玩意儿,暂时就不要想了。
战车上的武器是用精加工的竹片制造的一部双弓床弩,威力肯定没法和三弓床弩比,但这玩意儿体积要小一些,射出去的弩箭在百步之内也能射穿竹甲,三十步内可以射穿杨平部队装备的板甲,威力相当可以。
而且因为是固定在战车上,所以杨平给床弩下面配备了滑轮组,使得一个士兵就可以轻松完成上弦、发射任务。
两名弩兵控制双弓床弩,站在战车的最后边,他们两人的主战武器则是插在战车最后边的两支长度两丈的长戟。
战车前面两人是御手,手持盾牌与一支长度6尺的短戟,堪称攻防一体。
这样的战车共建造了12辆。
不是杨平造不起,而是他现在一车配两匹战马,他也就只有那20多匹战马。
不过杨平估计,仅凭他这12辆战车,在平原地带作战可以轻松碾压100名骑兵。
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接受检阅的近卫旅士兵一个个昂首挺胸,神色肃穆地向战车上的杨平行注目礼,一声声“忠诚”从一个个大队级的方阵里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