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庭恰照梨花雪(2)(1 / 2)

彘仇 青木秋桑 1281 字 22小时前

餐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各色菜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文徳帝只是悻悻坐着,无精打采的扫了一眼。武梅早已轻移莲步,舀了菌菇老鸭养生汤,轻声说道:“皇上忙碌了一天,先喝碗汤,暖暖身体。”文德帝也不言语,用汤匙心不在焉的舀起汤,若有所思。

门口小太监来报;“启禀皇上,吴王殿下求见!”文德帝回过神来,缓和了脸色道:“宣”。武梅只觉得眼前一亮,一位神采俊秀,英气勃勃的年轻男子走到文德帝身边躬身施礼;“儿臣拜见父皇。”文德帝放下汤匙,指着侧首的椅子道:“恪之来的巧,陪朕一道用膳罢。”

李恪之也不推辞,坐下后陪着文德帝边吃边聊,他知道文德帝心中的忧伤,体贴的说:“父皇,恪之刚才已去万春殿看过四弟了,他吃了药已睡着,太医说已经无大碍了。”文德帝看着眼前这位,他花心思最少却让他最省心的儿子,有一瞬间的恍惚,他若是皇后所生该有多好。他慈爱的看着李恪之道:“你平时也没个人管束,骑马操练最费体力,多吃些炙肉。”武梅赶紧把几盘肉放到李恪之面前。李恪之做出了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亲手夹了炙鹿肉放到文德帝碗中道:“父皇,你尝尝今日这肉炙味道确实鲜美。”文德帝尝了一口,味同嚼蜡。唉声叹气:“恪之,朝阳的事你怎么看?”李恪之放下筷子认真道:“皇姐只是一时糊涂,才做下去此等事情。今日只是当局者迷,假以时日,以她的冰雪聪明定会明白父皇的苦心。往后余生定会和窦驸马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李恪之的一番开解,令文德帝心情转好,不知不觉间也进食了不少。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武梅道:“今儿也迟了,才人先回去吧。”武梅答应着欲退下,李恪之也微笑着对武梅道:“多谢才人,今日由我陪父皇,平日里还要拜托你照顾好父皇的饮食起居。”他澄清的目光,声音和煦如春风拂过。

李恪之陪着文德帝用完膳后回到御书房,天色已暗,宫灯一盏接一盏的点亮。他正想告辞,文德帝指着着书案旁的小杌子示意他坐下。殿宇深沉,虽嫔妃众多,然暮年的文德帝今夜还是感到难言的冷清和寂寞。所有人都敬他,怕他,却没有一个人能像皇后那样和他心有灵犀,哪怕是贵为帝王,也不得不面对永失所爱的遗憾。他看着眼前这张酷似自己的脸庞,心里泛起无力的酸涩,这是个多么合适的接班人,可是他却并非皇后所生嫡子……

李恪之见他沉吟不语,面色阴晴不定,便轻声道:“父皇,民间俗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诸位兄弟姐妹皆贵为皇子皇女已是富贵至极。父皇再也不必为此操心。您要多保重自己,才是我等为人子女者最大的福气。”文德帝笑着点头,抬手指向青花瓷书缸里的一幅字画道:“这是朕新得到的,王羲之的墨宝《兰亭集序》,你来一饱眼福。”李恪之欣然取出,小心的打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行书果然是龙飞凤舞,神俊飘逸,且文辞优美气韵天成,不愧为无价之宝。

父子俩秉烛细观,赞不绝口,文德帝简直是爱不释手,脱口而出;“详查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他对李恪之道:“侍朕百年之后,一定要把此《兰亭集序》陪葬与朕左右。李恪之微微失神片刻,戚然道:“父皇定要长命百岁,不可有此虚妄之言。”文德帝哈哈一笑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恪之不必伤怀。朕希望的不过是子孝子贤,江山永固而已。”李恪之柔声道;“父皇所虑。儿孙们必会代代传承。”他看了看窗外,起身道:“父皇,天色已晚,儿臣该出宫了,请父皇也早些安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