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合作初议1(1 / 2)

次日清晨,苏瑶推开办公室百叶窗时,晨光正顺着黄浦江的波纹淌进来。

她指尖还留着昨夜那份港口报告的温度,办公桌上的电话从八点开始就没停过——陈厂长的棉纱订单确认,王老板要追加绸缎庄的联名活动,连汇丰的信贷经理都亲自送来了贷款合同。

但这些都不如窗台下那束白玫瑰显眼,卡片上只写着\"十点,老地方\",是陆明远的字迹。

十点整,陆明远的皮鞋声在走廊响起时,苏瑶正站在地图前。

他推开门,西装前襟别着朵和白玫瑰同色的襟花,手里抱着个牛皮纸档案箱,箱角沾着星点墨迹,显然是连夜赶工的痕迹。\"苏小姐早。\"他把箱子搁在桌上,金属搭扣\"咔嗒\"一声弹开,露出叠得整整齐齐的资料——港口吞吐量统计表、近五年货运航线图、甚至还有林家财务室流出的抵押清单。

\"吴淞口是长江入海口最后一个深水港。\"陆明远抽出一张航线图,指尖点在地图上那个被红笔圈了三遍的位置,\"去年林禹为了建外滩写字楼,把码头抵押给了花旗银行,现在贷款到期,他拿不出钱赎——\"他抬头看苏瑶,眼底的光比窗外的晨更亮,\"我们只要联合三家洋商做担保,花旗急着止损,会愿意低价转债权。\"

苏瑶的手指轻轻抚过航线图上密密麻麻的船运标记。

三年前她跟着林禹来码头视察,他站在防波堤上指着货轮说\"这是林家的命脉\",那时她仰头应\"是\",指甲掐进掌心的位置现在还留着淡白的印子。\"林禹不会坐视不管。\"她抬眼时眉梢微挑,\"昨天宴会上他丢了半壁江山,码头是最后一张牌。\"

\"所以要快。\"陆明远又抽出份文件,封皮印着\"远东航运公会\"的烫金logo,\"我联系了怡和洋行的麦格理,他们急需在内河找中转港——\"他的手在翻页时不经意擦过苏瑶的手背,像片被风卷来的梧桐叶,轻得几乎要飞走。

苏瑶的指尖猛地缩了下。

三年来林禹碰她永远是凉的,像冬天的大理石,可陆明远的温度带着点晒过太阳的暖,连带着她耳尖都泛起薄红。

她低头去理散落在桌角的文件,发梢却被陆明远轻轻拢到耳后。

他的雪松香气裹着油墨味涌过来,近得能看见他眼尾的细纹——那是熬夜看报表留下的,和林禹眼角那道因常年冷笑而生的褶子截然不同。

\"瑶瑶。\"他低低唤了声,喉结滚动的声音比窗外的汽笛还清晰。

苏瑶抬头时,他的吻已经落下来,像片沾着晨露的花瓣,轻轻点在她额头上。

有那么一瞬,她想起昨夜雨幕里林禹踉跄的背影,想起自己躲在洗手间里用冷水拍脸时,镜子里那个眼睛发亮的女人——原来被人真心对待的温度,是这样的。

敲门声惊得两人同时后退半步。

张律师抱着个黑色公文包站在门口,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在两人泛红的耳尖上打了个转,又若无其事地落在桌上的文件堆里。\"苏小姐,陆先生。\"他把一叠盖着\"律政\"钢印的文件推过来,\"吴淞口码头的产权有问题。\"

苏瑶的指尖在文件上顿住。\"林禹去年把码头二、三号泊位抵押给了日商,主合同里没写,但附件有张他亲笔签的补充协议。\"张律师翻开其中一页,红笔圈着的条款刺得人眼睛发疼,\"如果我们收购时没发现,日商有权收回泊位,到时候花旗会以'产权不清晰'为由取消债权转让。\"

陆明远的指节抵着太阳穴:\"能查出来吗?\"

\"得派专业团队去查码头的原始地契。\"张律师推了推眼镜,\"林宅的老管家我认识,他手里有份1930年的旧契约,日本人占上海时改过一次界桩,现在的泊位范围可能和地契不符——\"

\"我让沈清欢去。\"苏瑶突然开口,\"她堂哥在房管局档案室当主任,调地契复印件不难。\"她抓起笔在便签上写了串号码,\"另外,让陈厂长的纺织厂明天就发批货到吴淞口,就说走海运便宜——\"她抬眼时眼里闪着光,\"林禹现在急着找现金流,肯定接。

等货轮靠港,我们的人跟着押货,顺道摸清码头的运作流程。\"

陆明远盯着她发亮的眼睛笑了:\"这叫温水煮青蛙?\"

\"叫——\"苏瑶把便签推过去,指尖敲了敲\"吴淞口\"三个字,\"先让他尝尝甜头,再抽走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