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伸手摸了摸太子的头,笑问道:“监国的这段时间,听话没?”
太子昂着头,很认真的道:“父皇,儿臣跟着李师傅、杨师傅学习,认真读书,也认真翻阅政务,还照顾了母后和妹妹,很听话的。”
“好孩子!”
赵桓夸奖了一句。
太子听到夸奖,心中也是无比的开心。实际上对小孩子来说,一句夸奖的话,他能开心许久。
大多数孩子,都需要夸奖表扬,你捧着他一点,他什么事情都愿意做。越是狠狠的收拾和打压,什么都约束着,管控着,他反而处处和你对着干。
这一点上,李纲和杨时的教导很出色,没有随意弹劾太子,没有经常在赵桓的面前告状。
赵桓目光一转,落在李纲、宗泽、徐处仁和吴敏的身上,笑道:“朕御驾亲征期间,辛苦诸公了。”
“臣不辛苦!”
李纲等人齐齐回答。
赵桓看着精神矍铄的种师道,说道:“种公的身体可还好?”
种师道连忙道:“劳烦陛下关切,臣一切都好。老臣现在,等着陛下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等着陛下重现华夏辉煌。”
说话的声音,中气十足。
有了盼头,加上主持枢密院,种师道的精神很好。
赵桓勉励一番,又和其他的官员简单说了一番话,说了对翁彦国、杨通等谋逆臣子的处置,大规模清洗南方各路。
杀戮多,变动大,却没有人敢置喙,因为翁彦国等人是谋逆。
谋逆,该死!
一切安排完,赵桓才带着文武百官回朝,所有官员回去各司其职。
赵桓在垂拱殿接见太子,以及李纲、宗泽、徐处仁、吴敏和种师道,还有身为副相的何栗。
赵桓坐在龙椅上,沉声道:“此次南下平乱,解决了太上皇的麻烦,也肃清了造反的官员。”
“南方各路的官员被肃清,空缺很大,需要大批的官员任职。”
“事情很紧迫,必须尽快安排。”
赵桓环顾几人,问道:“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李纲率先道:“陛下,关于南方各路官员的填补,臣和诸位相公做了考虑,建议以太子少傅杨时为宣抚使,京畿路转运副使赵鼎为两浙路安抚使。一应官员的调整记录在册,请陛下阅览。”
说着话,李纲递上奏折,是对南方各路的调整。
赵桓接过来浏览,看完所有的名单,眼中流露出赞许神色。
杨时和赵鼎,都是能力卓越的人。
尤其赵鼎是宰相之才。
赵鼎今年四十出头,他二十一岁中进士,从地方县尉开始,担任过州户曹、县丞和县令,一步步的往上走,履历非常扎实。
赵鼎既了解民生疾苦,也能治国,更有战略眼光。
历史上,赵鼎两度入相,全力抗金,以及恢复民生,稳固朝廷,史誉“南宋贤相,首称赵鼎”。
这样的宰相,却因为秦桧的针对被罢相,最后绝食而亡。
这是有大才华的人。
如今,正好借机让他在南方磨砺。
赵桓没有多说什么,吩咐道:“政事堂的安排没问题,安排下去就是。”
“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