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球物理、材料、航空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们身着特制防辐射服,这些服装的内衬织入了纳米级的量子加密芯片,不仅能抵御辐射,还能防止脑电波窃听。他们在全息投影沙盘前激烈讨论,沙盘上实时模拟着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轨迹,每一道光影都代表着数以万计的计算数据。专家们胸前的工牌写着诸如 “007 号流体力学专家”“119 号核物理研究员” 等代号,而真实身份,都是近三年在全球 “意外身亡” 的科研巨匠 —— 有人是在领奖途中遭遇 “车祸”,有人是在实验室 “意外爆炸” 后消失不见。
环形实验室内,直径三米的斜爆震发动机试验台正喷射出幽蓝的等离子火焰,高温灼烧着周围的陶瓷隔热层,发出刺耳的滋滋声。首席工程师林博士紧盯着数据屏,镜片后的眼神狂热,他的手腕上戴着生物监测手环,实时反馈着因过度兴奋而飙升的肾上腺素水平:“推力突破预期 27%!按照这个进度,我们的六代机将拥有跨大洲的一小时打击能力!而且燃烧效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 92%!” 不远处,激光武器的充能装置发出低沉的嗡鸣,那声音如同远古巨兽的低吼,直径百米的真空靶场中,一道赤红色的激光束精准命中目标,将三厘米厚的钨合金板瞬间熔穿成蜂窝状,汽化的金属在真空中形成绚丽的紫色雾霭。
卫星研发区,无尘净化等级达到 class 1 的超净环境里,工程师们正将微型化的量子雷达安装进卫星舱体。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颤抖着抚摸着舱壁,他的手指上布满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留下的褐色斑点:“这台雷达的探测精度,能在 3.6 万公里外分辨出一只飞鸟。配合我们的高超音速导弹,任何反导系统都将形同虚设。更关键的是,它具备量子纠缠通讯功能,彻底打破传统信号干扰的限制!” 而在最深处的核聚变实验室,托卡马克装置被浸泡在零下 269c的液氦中,装置内的等离子体正以每秒 100 公里的速度旋转,能量输出曲线持续突破临界值,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得声音发颤,他面前的防爆玻璃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霜花:“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我们最多还需要三年!一旦成功,全球能源格局将彻底改写!”
这些领先世界一代甚至两代的精尖武器,在电磁屏蔽的地下空间里日夜演进。基地顶部,伪装成普通货轮的航母试验平台正在进行弹射系统测试,海浪拍打下,新型航母的电磁弹射轨道闪烁着诡异的紫光,轨道表面不断有细小的电弧跳跃。平台下方的深海中,数十条仿生机械鱼在游弋,它们不仅负责警戒,还能实时监测海洋环境数据。而在地面监控室内,大屏幕上不断刷新着全球军事动态,每一个红点都代表着潜在威胁目标。值班人员的耳机里,始终循环播放着刘昊的指令录音:“我们的每一次突破,都要让世界重新定义战争规则。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而我们,要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