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官军的战斗力,保障官军的待遇,之前由于大明军制混乱,往往出现的情况是:“主兵不足,增以募兵,募兵不足,增以客兵,调集多于往时而坐食愈众。屯粮不足,加以民粮,民粮不足,加以盐粮,盐粮不足,加以京运,馈饷溢于常额,而横费者滋甚。”
各种不同的军制,导致的结果是就是看似朝廷在九边军镇屯驻了六十多万大军,实际上能用的有多少?大部分朝廷的饷银和军储并没有落入士卒的手中,反而被各级将校和官员们层层瓜分了,朱载坖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永乐时九边不过二十四万人,多亦不过四十万,现在大明在九边屯驻六十万大军,其中到底有多少空额,只有天知道。
统一军制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统一营制,大明之前的营制混乱,一镇、一协一营到底有多少人,从无定制,全凭总兵心情,需要多少士卒,应该编制多少兵器,步兵、多少、骑兵多少、战马多少、火炮多少,从无一定之规,这是朱载坖要改变的事情。
朱载坖现在就是要统一编制,这样才方便官军的指挥调度和训练,同时诸军兵种合同训练,培养官军步炮骑协同作战的能力,戚继光之前在蓟镇搞的车炮营就很有参考价值,朱载坖的意思以蓟镇车炮营为蓝本,制定一个编制制度,主要是两种编制,步炮骑合编合训的常设协,还有就是单独的骑兵单位,以骑兵为主要的作战力量,编制骑兵、炮兵等作战力量。
朱载坖认为,最大的单位就是镇了,一镇下设若干协和标,骑兵以标为单位编制,骑兵每标为一千五百人,其中骑兵一千二百人,还是兽医、骑炮十八门,骑炮有官军的三斤、四斤火炮改造而来,尽可能的轻便,以能够使得炮兵能够跟随骑兵行动,提高他们的机动能力。
而步骑炮合编的每协,则有六千五百人,由两标步卒四千人,一标不带骑炮的骑兵一千二百人,一标炮兵辖 3 营 1728 人, 计 1756 人。 炮54门和一标辎重兵八百人,大车一百八十辆所构成,协是官军主要的作战力量,一镇官军有各协和独立的各骑兵标组成。
协的长官就是参将,独立骑兵标的长官都是游击将军,若干协和独立骑兵标就构成了一镇官军,这样的话,这一镇官军就全都是野战全训部队,可以随时拉动,不管是支援边堡还是出边征讨蒙古人,都是全部拉动的。
这样一来,镇-协-标-营-队-排-伍的指挥体系就顺畅了起来,在京师,有练兵军务处给五军都督府下达命令,五军都督府负责对各都司卫所进行管理,而各镇官军,直接由皇帝通过练兵军务处指挥,加强朝廷对于军队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