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
夕阳欲堕。
山色苍茫,河水涛涛。
金肃军(准格尔旗)城渡口。
五月的黄土高原依旧是黄褐色一片,只有少许绿意。
对岸的偏关渡口相差仿佛。
中世纪的中国,最重要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人口。
无论是农户还是牧户,都拼了命似的生孩子,农户们疯狂地扩展耕地,牧户们扩大牧群,加上砍伐树木作为燃料,到处都是一片光秃秃景象。
渡口两岸正端坐着两个人。
两个倔强的人。
金肃军这边的是一个三十左右的剽悍汉子,留着传统的蒙古发饰,中部头发剃掉,前有一撮刘海,两侧编成小辫,末端用细绳捆在一起,倒没有一般蒙古人那种大圆脸,国字脸,眉眼却还是细长的,不时从中闪出狠厉的光芒。
对岸的偏关渡口则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却披挂着重甲,中部头发全部剃掉了,两侧各留一根细长的辫子,虽然年幼,但那眼神阴冷凶悍,渡口之间约莫一里,但双方的目光都异常锐利,似乎都能将对方看的清清楚楚。
西岸那位自然是时下统领兀良哈部、大蒙古国成立后为数不多千夫长之一的速不台了,而对岸那位则是野狐岭之役后被俘的大金皇族子弟完颜陈和尚。
速不台何许人也,能在欧洲那种沼泽密布,森林纵横之地来去自如的名将岂能被律效忠的伎俩所骗,他带着援军抵达河清军后便俘获了好几个大辽侦骑,并探知了虚实。
得知对岸还有万骑等着他,一向战无不胜的速不台退却了,很快便将目光盯向了与金肃军一河之隔的偏关,只要拿下了偏关,便能从那里北上丰州,还能收到奇效,没准能反败为胜,一举收服丰州、东胜州!
至于在大金国土内行走是否便利则不是他考虑的,自从在野狐岭战役中以少数人马几乎全歼了大金倾尽全国之力出动的二十万五万精锐骑兵后,金军显然没有放在他们眼里。
何况时下的大金皇帝完颜永济一向为成吉思汗看不起。
统帅的行为会极大的影响部下,放在成吉思汗、速不台身上更是如此。
得知己方控制的三座浮桥不是被契丹人拆毁便是控制后,速不台很快就将目光盯向偏关显然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他完全没有想到,对岸的金军将领竟然如此难缠!
按照他的情报,虽然偏关是边关重地,但由于土地贫瘠,由于黄河天险,加上边关还有长城护卫,关城只驻扎了一千五百步骑,其中骑兵只有五百,守将也只是一个年纪轻轻的世家子弟。
这样的人在速不台看来实在是不堪一击,便大大咧咧在渡口上架起了浮桥,然后一气运过去了三千骑!
这三千骑都是来自大兴安岭以东的兀良哈部,能够担任突前的部队,自然也是精锐,与他所料一样,搭建浮桥、过河时金人并没有理会,当时在他看来,金人显然是畏惧了,便也没有多想。
他哪里能想到,他这三千骑在花费了半日才渡过浮桥时,突然遭到对岸金人骑兵的袭击!
还只有五百骑!
过河的将领是他的弟弟忽鲁浑,同样也是兀良哈部骁将,还曾担任过成吉思汗的贴身侍卫,从军以来也是屡战屡胜,在速不台看来,只要这三千精骑顺利过了河,偏关的金军就只能望洋兴叹,哪能料想到这样的事?
一开始,忽鲁浑也是这样想的,在度过短暂的惊慌后,大部队立即稳住了阵势,并对完颜陈和尚的那五百骑展开了反击!
果然,只见双方稍一接触,完颜陈和尚的骑兵便退却了,快速朝着偏关城奔去,忽鲁浑大喜,为了一劳永逸,他紧追不舍,于是便来到了一个地方。
一个从渡口到偏关城途中最开阔的地方!
就在这里完颜陈和尚停了下来。
忽鲁浑一见不禁哑然失笑。
如果此人设有埋伏,那么就会利用狭窄地形方有胜算,来到这样的地方岂不是自讨苦吃?己方人马是对面的六倍,还是赫赫有名的蒙古精骑,正愁施展不开呢,可巧找到了一处能够大战的好地方。
一度,忽鲁浑还以为金人将领失心疯了,竟敢以五百骑直面三千蒙古骑兵!
再看时,只见这五百骑兵确实与众不同,清一色的重甲骑兵,不过这有什么,野狐岭之战中,铁浮图就有好几万,当时蒙古骑兵着甲者却是寥寥无几,还不是大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