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野发出命令的同时,指挥车右侧的车窗也被打开了。
丁伟、孔捷和李云龙转头望去,只见两道雪亮的灯光已经直射过去,将整个燕子沟据点照得如同白昼。
丁伟和孔捷立刻举起望远镜。
在肉眼下,三公里的距离依然显得有些遥远。
然而,借助望远镜的视角,一切变得格外分明。
只见燕子沟据点的炮楼、堡垒、围墙与铁丝网全都历历在目。
随后,丁伟和孔捷听见几声沉闷的轰鸣,连他们坐下的沙发都轻微晃动。
不用多想,这必然是装甲列车上的105毫米加农炮和75毫米高射炮齐射所致。
约莫过了四秒光景,
望远镜里的两座炮楼瞬间爆裂开来。
经历过娘子关火车站之战后,**团炮连的能力显着提高,首发即精准命中并摧毁了燕子沟据点的两座炮楼!
“棒极了!”
丁伟和孔捷异口同声地叫好。
李云龙虽满面得意,却嘴上谦逊地说:“老丁、老孔,让你们见笑了,咱们**团的精度还差点儿火候呢。”
丁伟和孔捷不禁翻了个白眼。
王野心中偷笑,这可真是别出心裁的凡尔赛呀。
不仅凡尔赛我有大口径重炮,更是凡尔赛我打得准,你们新一团和新二团有这样的重炮吗?有这样的准头吗?
说起来,丁伟确实有点后悔了。
娘子,这次是大意了,王承柱换得真不值。
早知道该跟李云龙要十挺机枪。
装甲列车持续开炮,逐步清理燕子沟据点的炮楼和堡垒。
鬼子和伪军也回过神来,开始反击,但距离三公里之遥,轻重机枪的弹道范围太过分散。
偶尔有流弹击中装甲车,也仅仅是擦破一层皮罢了。
九四式装甲列车的钢板厚达十毫米,在三公里开外,无论是7.7毫米的九二式重机枪还是6.5毫米的九六式轻机枪,都构不成任何威胁。
李云龙连车窗都不愿意关上,丁伟与孔捷同样没有躲避的动作。
这么远的距离,日军明攻暗打,纯粹是在胡乱射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被击中,那只能说是命该如此,躲避毫无意义。
不到十分钟,视野内可见的所有炮楼和碉堡就被悉数摧毁。
此时,刘东堂和李四根带着电话机赶到前线,带领新一团和新二团的一个营对燕子沟发起了总攻。
有了前线电话的指引,犹如锦上添花。
因为弹着点无需再靠经验来推测。
前线的电话兵会直接告知你偏差了多少或高了多少。
炮火猛烈异常,不仅摧毁了暗堡和环形街垒,到最后,刘东堂和李四根甚至直接呼叫炮击日军伪军密集的战壕。
燕子沟据点的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
丁伟和孔捷也感到惊讶,他们从未想到,竟然还能这样操作?
说起来,他们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对于**军与日军的作战方式,他们都曾目睹过。
无论是**军的战术,还是日军的策略,都是先确定射击参数,试射后调整参数,再进行齐射,这是一套固定的流程。
但这个小王,居然直接用电话引导?
打得过高或偏离目标,直接通过电话调整?居然还能这样玩?
凭借一列装甲列车和两部电话,**团的**连硬是实现了战场上才有的步炮协同!
最终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燕子沟据点的防御设施,根本支撑不了三秒钟!
一旦交火,立即会暴露位置,而一旦暴露,就会瞬间被摧毁!
半小时之后,新一团的一营与新二团的三营相继攻入燕子沟据点。
此时,那个原本重要的战略意义已荡然无存,因为新一团的一营和新二团的三营已经开始与驻守的日军展开激烈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