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登基的第二年,改元“崇宁”,取“尊崇熙宁”的意思。随着朝堂新政气候的逐步转暖,蔡京知道,属于自己的时运终于等来了。
崇宁元年二月,赵佶擢升蔡京为端明殿学士;三月,将蔡京载提拔为翰林学士承旨、仍兼修国史;五月,再晋升蔡京为尚书左丞。与此同时,宰相韩忠彦与曾布因为无休止的争斗与倾轧,引起了赵佶深深的反感,最终两败俱伤、均遭罢相。
七月,赵佶在延和殿赐座,正式将蔡京扶上宰相高位,经历几十载春秋沉浮,蔡京终于正式登临大宋官场的最高峰。这一天,赵佶对蔡京说:“神宗创立新法,先帝哲宗继之,却又两遭变更,我现在欲继承父兄之志,你能帮助我吗?”
蔡京立刻起身,伏地顿首:“臣一定鞠躬尽瘁,尽死效忠。”这一幕,看上去着实是一副君有志、臣忠心感人至深的画面,但实质上,早就活成人精的蔡京肚子里面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当上宰相的蔡京可谓是权倾朝野、风光无两,但几经沉浮的他深深地明白,要想坐稳相位,得赶紧挣钱,得赶紧满足那个艺术皇帝的穷奢极欲,这样才能死死抱紧皇帝这个最大佬的大腿,才能久立官场而不倒。
不久后,蔡京放出了大招,推出了极具他这个时代特色的“新法”——对盐茶专卖、货币制度、漕运与方田法进行改革。仔细看来,蔡京“新法”的多个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搜刮,在此时,所谓新法仅仅是借了王安石新法的一个名头,敛财才是真实目的。
拿茶法改革来说,以前是政府把茶叶全都收归过来,再卖给茶商。现在蔡京改变了专卖模式,政府只控制茶引,茶引是什么呢?就是茶叶的买卖份额,茶商买了茶引之后,就可以在份额内去贩茶、卖茶。
蔡京的茶法监查之严可谓滴水不漏,不仅靠卖茶引攫取高额利润,还令商人重复买引,如商人在陕西贩茶,除了在京师买引外,还得在陕西再买引,“是一件茶得两重卖引钱”,而且“余路依此”。
再比如钱法改革,他大量超额发行“交子”,但是蔡京所考虑的显然并没有我们的前太后刘娥那么多,他发行的纸币不仅不与商品总额挂钩,而且连基本的存款准备金都没有,这就导致市面流通的纸币远远超过了大宋所有的铜钱数量,百姓们根本无法凭票兑现。交子的实际购买力也一跌再跌,市场公信力就此失去,就这样,已经正常运行八十多年的大宋交子被蔡京搞废了。
然后他在全国发行了大量的当十钱、夹锡钱和钱引,“当十钱”是只用六个钱的铜量铸造的,政府却严令当作十个钱使用;夹锡钱里面掺杂了大量不值钱的锡,使得钱币价值大大缩水。这些本来就是王莽时期失败过的币改措施,蔡京施行后不久,果然货币秩序就陷入了混乱,紧跟着就开始了恶性通胀。
但不管民间多么疾苦,这一通组合拳打下去,“天下赋入之数悉倍于前”,国库盆满钵满,把赵佶高兴得合不拢嘴。而这么多钱花在哪里呢?蔡京把钱主要花在了两个方面。
这第一个是花在了社会福利上。在蔡京的主导下,大宋每年耗费数千万两白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的社会福利制度,设置了“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福利机构,这全面的福利政策几乎涵盖一个人的出生到死亡所有时段,让千万穷人因此受益。
先说居养院,相当于现在的福利院,蔡京在各地州县都进行了设立,用来收养孤寡老人、残疾人士、流浪乞丐、贫困人口等群体。这居养院给的标准是相当的高,州县要给居养院配备炊事员、勤杂工、保姆、乳母,添置絮被衲衣、炊具饮膳。对于居养院中收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朝廷也都有具体规定。
再看安济坊,这是古代全额公费医疗的医院,专门给穷人、伤残军人治病的地方。崇宁五年,朝廷下诏要求,凡户数达到千户以上的行政单位,都必须要设立安济坊,“务使惠及无告”,穷苦人可以在里面免费拿药治病,也可以直接住院治疗。
然后说说漏泽园,崇宁三年,蔡京上书奏请“今欲推广先志,择高旷不毛之地,置漏泽园”。这类似于现代的福利性公墓,由政府出面安葬因各种原因不能入葬的人。
对于安葬的标准,朝廷也有着很高标准的规定,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应葬者,人给地八尺,方砖两口”。每个死者,在园中画地八尺,下挖三尺,在方砖上记载死者姓名籍贯等为标志,并且按照《千字文》文字为序赋予编号。管理者要画好图籍作为档案保管,监司以图籍作为检查核对凭证。
这些耗费巨大的惠民政策,在现代的很多国家都会因为重重阻碍而很难实施,很难想象在九百年前北宋的昏君赵佶一朝,居然被一个举世公认的大奸臣蔡京在全社会推行了起来。
而这一系列政策也被后世很多人赞许,甚至还有人因此夸赞大奸臣蔡京是超越时代的改革家,史学家们对这一奇特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为此取了个名字叫“蔡京悖论”。
“蔡京悖论”已经争吵了千年,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尝试解答一下这个着名的悖论。
现在的我们一听说北欧的高福利就羡慕不已,那么是不是只要竭尽所有去满足社会生活的一切要求、只要是高福利社会就一定是好的呢?——真不一定,首要条件就是你得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搭建得起高福利制度,你还得有钱去支撑后续庞大的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