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笔旧账找的不是别人,正是罪魁祸首高滔滔,而随着对高滔滔调查的展开,一些不为人知的宫廷内幕随之被揭露出来。
经过仔细查访,章惇找到了两个人。一个叫陈衍,一个叫张士良。都是高滔滔的贴身太监。怎样才能让太皇太后的这两个死党屈服呢?章惇是有办法的,他先让人就地杀了陈衍,这是个死硬派,对高滔滔的忠诚都达到了顶点,根本没法动摇,杀了正好震慑张士良,让这人知道不配合的下场。
紧接着张士良就被扔进了大牢里,皇城司叮叮咣咣甩出来烹鼎、锯子、剜刀、皮鞭的一整套刑具,告诉他:老实交代当年机密,就能保住狗命,还能安享晚年;不配合马上体验刑讯一条龙套餐,保证让你生不如死。
张士良吓坏了,供述出了堪称高滔滔秘史的第一手资料。据交代,高滔滔头脑很白痴,反应问题也是非常迟钝,大臣们跟她汇报工作,她别说能明察秋毫,就是连正常理解都有问题。当苏辙奏报河北水患时,这位太皇太后表面维持着\"日月之辉\"的庄重,案几下却用金护甲猛戳陈衍大腿——这是他们约定的\"快给哀家翻译翻译\"的暗号。据张士良供述,有次吕大防说到\"青苗法弊病\",高滔滔竟把\"青苗\"听成\"青蛙\",当场拍案怒斥:\"蛤蟆闹灾也要奏?让开封府抓去便是!\"
但好在高滔滔有特长“能撒泼”,为了达到目的,她能和大臣们唾沫星子横飞骂半天,她不赢就不准你走,不死不休,所以还是能镇得住场子的。
但长此以往太费嗓子了,某天高滔滔灵机一动,悄悄地给陈衍和张士良派了个任务。从此这几个大太监就和大臣们交上了朋友,比如和苏辙经常吃饭喝酒,和吕大防互赠书画,在聊天中他们就预先知道了明天朝会的讨论内容,晚上再报告给高滔滔,并且给她出主意,教她该怎样和大臣们对话。
章惇很是崩溃,居然就是这么个破烂玩意统治了大宋八年时间,这不出大问题才怪!他实在是忍不了了,赶紧把蔡卞半夜喊来,两人彻夜商量帮皇帝代拟了一篇稿子,而这是一篇能彻底把罪魁祸首高滔滔锤进深渊的定罪诏书。他给高滔滔量身定制的罪名,堪称大宋版的\"七宗罪\":从\"牝鸡司晨\"到\"祸乱朝纲\",从\"欺君罔上\"到\"谋朝篡位”。
凌晨,这份重要的诏书交在了赵煦的手里,此时赵煦只要点个头就可以了,立马就能把高滔滔和她的旧党打入地狱,哪怕未来再有帝王想用旧法,也没法给这些人翻案。这是历史的转折点,但在烛光前赵煦始终踌躇不语,明显看得出来是犹豫了,几天后赵煦拒绝了这份提请。
这么好的打击异己机会,可英明神武的赵煦为什么要错过呢?后世很多人表示了不理解,也有人猜测是因为亲情,说那毕竟是他的亲奶奶。但实际上这祖孙俩是仇深似海,在赵煦掌权很久以后,还都一直在记恨他奶奶,而且像赵煦这么高水平的政治家是不会优先考虑亲情的,比如秦皇汉武杀儿子、杀兄弟都如同吃饭一样自然。
其实,这是因为赵煦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权力的神秘感。
笔者曾在七八岁的时候翻阅过父亲的一本《上下五千年》,上面写着的一句话困扰了笔者很多年:“太平公主有着比她妈武则天更多的政治资源和发展优势,但独独缺少了两样东西,一个是政治手腕,一个是权力的神秘感,所以她最终未能争夺到皇位。”
在我那个幼小的脑瓜里,所谓“政治手腕”朦胧可以理解,大概就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类的手段,但“权力的神秘感”这个词直到很多年后,我才大致明白它的意思。
人总是对事物未知的部分自动产生联想,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恐惧,古代很多领域的智者们都会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时刻注意保留几分关键秘密来对广大群众进行心理掌控,在小说里这叫作悬念,在戏剧里这叫作留白,在政治上就叫作神秘感。皇权,犹如笼罩在云雾中的巍峨山峰,人们因未知而敬畏,因神秘而臣服,所以在群众眼里,皇权是神圣的,永远都是对的,皇权下发的指令至高无上,所有人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而作为皇帝,你要做的是保持皇权那种永远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说话要只说三分、留白七分,办事要在朦胧中产生各种可能,从而让人产生自然而然的畏惧。唐朝的武则天就是个制造迷雾的大师,她让群臣在含元殿跪着等待召见时,能听见帘幕后环佩叮当却不见人影;让上官婉儿执笔时,永远猜不透那抹朱砂批阅时的心绪;最妙的是乾陵无字碑,千年后仍让人争论不休——这正是权力神秘感的终极形态,连石头都在替她设谜。
后世中那个天天写青词让臣子猜的嘉靖皇帝在这点上做得也还很错,所以即使几十年不上朝,也能让臣子们服服帖帖。
在一个群体里,你要是作为领导想维持神秘感,就不能在下属面前打嗝放屁、插科打诨,不能动辄就把心里话交代个底透,让下属把你的喜好、性格吃得透透的。
好,如果你是赵煦,这时候开始清算上一任的皇权代理人高滔滔,将她的种种失误和丑态公之于众,那么皇权神秘的面纱就此会被撕去,人们自然就对皇权产生了信任危机:啊,原来自己信奉已久的皇权也会犯错啊,所谓的君权神授没有那么神秘啊,这帮子高高在上的皇家人员也会蠢得可怕,那我们以后可以不听他们的话了。
所以,即使再恨他奶奶,聪明的赵煦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不可能选择去清算高滔滔。
反面的例子就在上世纪的苏联,先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前任的斯大林,再是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了前任的勃列日涅夫,这样反复的思想颠覆,让苏联民众陷入了混乱和质疑,为后来苏联解体从意识形态方面打开了裂隙。
绍圣年间的这场政治风波,不仅是新党与旧党的权力之争,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维护皇权统治的深刻博弈。赵煦的抉择,展现了一位政治家在复杂局势下的权衡与智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权力的迷雾始终笼罩在政治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