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崇政大殿前,王安石掸了掸青衫上的晨露。这位江西老表望着巍峨宫阙,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二十七年前义无反顾奔赴基层的那个清晨,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重返权力中心。
\"王大人,官家等着呢。\"小黄门第三次催促时,王安石忽然从袖中摸出块芝麻饼,掰了半块递给对方:\"尝尝,江宁特产。\"在太监目瞪口呆的注视下,这位传说中的\"怪咖\"嚼着饼踱进大殿,活像赶集路上顺道来唠嗑的乡绅——就此,一场历史上着名的君臣问策上演了。
历经多年地方磨砺的王安石精明干练、思维深刻,早不是仁宗时期的小年轻,他充分展现了自己思想的魅力,让青年皇帝赵顼深深为之着迷。
赵顼问道:“当今时局,朝廷应该做什么?”
王安石答道:“择术为先。”术,说的就是国家的政策。
皇帝略略点了点头:“我想效法唐太宗振兴国家,你觉得有可能吗?”
王安石微微一笑,挥挥手霸气答道:“区区一个李世民算得了什么,皇上你要效法的应该是尧舜,要开创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宋盛世,一个万古长存的王朝基业。”
随后,王安石交上了一本《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分析了大宋立国以来的为政得失, 阐明了当前国家的弊政,认为这百年来之所以王朝还好好地存续,没有发生动乱,是碰巧老天帮忙,不然早就亡国了。
赵顼震惊了,这么入木三分的深刻见解他是闻所未闻,却又句句在理;王安石所描绘的远大帝国前景,又让他对未来充满着期待。
紧接着,赵顼和王安石又进行了第二次的会面。这次,王安石正式提出了改革的方略和要求,希望皇帝要像尧舜支持名臣皋、夔、稷、契那样,给自己绝对的权力和信任,去除掉阻挠变法的势力,放手让他施展拳脚、一展宏伟抱负。赵顼终于也是大着胆子道出了自己的真实理想,他要当宋朝的汉武大帝,要收复汉唐故土、实现真正的万邦来朝。双方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一致决定要为实现那个伟大理想而共同努力。
在那个时候,人们都说,王安石啊,是整个大宋官场里面行为最独特、最另类的怪咖。
就是这个王安石,马上就将成为赵顼一朝的绝对主角人物,也将在未来几百年里反复被捧上神坛受众人景仰,又反复被踩入深渊让万人唾弃。
那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在大宋各地四处做着地方官,王安石小时候就也就跟着游历过很多地方,这让他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的辛劳和大宋的深层问题,引发了他对国家积弊的深入思考,在心头埋下了一颗改革的种子。
到了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的时候,二十一岁的王安石到开封参加科举的最后一轮考试来了。到底是天赋异禀,各位考官一致认为王安石的试卷立意高远、见识深刻,水平远高于侪侪考生,所以交给皇帝的初步排名定为: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置。
第四名的杨置也不是一般人,他的哥哥杨察,是枢密使晏殊的女婿。此前杨置在乡试和会试中,都考了第一名,本次夺魁的呼声最高,其本人对这次成绩也特别上心。
杨置考完以后就沉不住气了,他老想打听自己考得什么样,就找到了他哥杨察说了,哥,你找你岳丈查一下我的排名行不行。
按照宋朝科举规定,放榜之前,阅卷官要将前十名的卷子拿给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看,最后再让皇帝过目。杨察就借着问安的机会,跑到晏殊的书桌前偷瞄了一眼,别的人都没瞅着,就看到杨置排第四,回头立马派仆人去把消息告诉杨置。
杨置这时候正跟一帮兄弟在酒楼喝酒呢,一听到这个,气得破口大骂,“不知哪头畜生驴子抢了我的状元。”
作为马上就要登科拜印的大宋举子,大庭广众之下这么说话实在是有失体统,一旁的人们赶紧给他安抚住,让他不要说了。
很明显,杨置这是真急眼了,但是也可以理解,状元嘛,是真值钱。
第一值钱是在名上面,你会大大的露回脸,宋人田况在《儒林公议》中非常详尽地写出了这种荣耀场面,状元及第后,“公卿无不为之注目”,会把名字刻在皇宫外的石碑上,起到引领士子的作用。按照惯例,状元还要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御赐官袍,自崇政门出东华门游街亮相,围观者是摩肩接踵,追逐争先观看,欢呼声震动京城。
第二值钱是真实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宋朝的状元郎,一般在十年内都会进入宰执班子,甚至最后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奇怪的是这种火箭式的蹿升早已被常人所认可,人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相反认为理该如此。仅太宗至仁宗朝50多年间,状元里就先后有王曾、吕蒙正、李迪等宰相,更多的是担任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宰执政要的,比如杨砺、王嗣宗、苏易简等等。
其实,杨置骂娘有点为时过早了,因为这还只是个初级名单。
又过了几天,主考官们就这个名单拿去给了皇上,作为终审的仁宗要一一过目。他拿起排在第一份的王安石文章,也是连夸写得好,但当读到中间有一句话“孺子其朋”,仁宗就不高兴了,因为这句话出自周公对他的侄子周成王的谈话,是长辈教训晚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