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庆丰也终于递交了辞呈。
那次与贾建设交谈后,他深思熟虑许久,才下定决心。
\"庆丰,你在运输队干这么多年队长,得帮我从轧钢厂找几个靠得住的司机。”贾建设直言不讳,意在挖墙脚。
庞庆丰在轧钢厂当队长多年,手下必然有几个信得过的人。
运输队车辆不少,但缺少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只要有可靠的司机,再多辆车也不是难事。
\"走吧,去看看?\"庞庆丰立刻兴奋起来。
\"人选我再想想,谁更合适。”庞庆丰犹豫了一下,没急着行动。
\"别急,机会不会跑掉。”贾建设劝道,\"先吃饭,吃完再去。”
庞庆丰点点头,暂时按捺下冲动。
几天后,贾建设带回了十辆淘汰车,比预期的五六辆还多。
加上原有的,车队已有十一辆车。
虽然旧车,但保养良好。
毕竟他曾是厂长,质量差不了。
人员也齐了,全是庞庆丰从轧钢厂找来的临时工。
因名额有限,转正无望,又见贾建设开的高薪,他们便加入了。
车队运营几天后,问题显现。
整体规划不足,连贾建设也没经验。
基础薄弱,缺乏制度,未来必然受限。
还好家里有个老人压阵,三进大院里的智会不少。
庞庆丰经验欠缺,贾建设不得不请回原厂长杨政民。
杨政民早年从事运输,对相关事务极为熟悉,他的加入使运输队迅速步入正轨。
庞庆丰现在非常积极,甚至搬到运输队居住,全身心投入工作,令院内其他老干部十分羡慕。
每次杨政民回来,都会分享运输队的发展点滴,看到队伍日益壮大,成就感满满。
这让几个有余力的老干部也想让贾建设安排些任务,发挥余热。
得知此事后,贾建设立刻联系了几位海外学生,邀请他们回国协助。
这三人分别是小当、徐静理以及贾文杰,贾文杰是贾建设与陈雪茹的大儿子。
安排他们跟随老干部学习,一方面为老干部提供新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学习管理知识。
贾文杰未来计划从政,这类经验不可或缺。
而小当和徐静理则会接手家族的餐饮事业,特别是小当学的是财务,未来将继承母亲秦淮茹的财务总监职务。
贾建设已嘱咐两位女儿提前寻找国内人才,为毕业后组建团队做准备。
如今运输队步入正轨,火锅店的扩张计划也可顺利实施。
恰逢小当和贾文杰回国,贾建设决定将新开分店的任务交由他们负责,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提前积累经验。
何诗雨得知后,也动员不少同学参与,借社会实践之名贡献力量。
贾建设此举开创了大学生提前实习的先例,幸运的是,他并非唯利是图之人。
何诗雨召集来帮忙的同学,每人给予相应报酬。
这一举措让团队干劲十足。
不到一个月,贾建设的火锅店便扩充了十几名员工。
(诺赵好)目前,最初追随他的刘小天、三叔刘建国及南易已转为管理层。
王小天和南易专注于研发火锅店秘制配方,这将是店铺的重要特色。
当然,何雨柱与马华不可或缺,只是二人近期重心在另一项目,无暇顾及火锅店。
这对师徒计划以新酒店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只待装修完毕即可组建团队投入运营。
实际上,何雨柱已有自己的团队,南易亦如此。
火锅店开业后,他不仅带入钢厂的骨干力量,还邀请了师父加盟。
这位前辈堪称行业标杆,技艺超群。
贾建设盘算着明年要换更大的店面,若预算不足,甚至打算购置土地自行建设。
届时,他会劝说南易多招揽人才,给予部分股权,让众人共享利益。
“唉,于曼,咱们每天都吃素菜,一点肉都没有吗?”许大茂夹着几口菜啃馒头,语气略显不满。
“你想吃什么?”
“就我们这点工资,能吃饱就已经很好了。”
“有菜又有白面馒头,比别人家强多了。”
“不想吃就别吃,有钱的话你可以自己去餐馆。”
于曼如今在事业单位工作,再也不会纵容许大茂的挑剔。
“你怎么会缺钱?上周我还看见你买了双皮鞋。”许大茂皱眉抱怨。
“嫁人嫁人,穿衣吃饭,那是我自己赚的钱。”
“你这个月只给了我二十块,这点钱还想吃肉?”
于曼冷眼看向许大茂。
若不是因为几年前许大茂的工作还算优厚,也不会落到现在这般境地。
放映员的工作丢了,成了普通的售票员。
如今开放了,人们的观念也在快速变化。
忽然间,“下海”成了热门话题,大家都在议论谁赚了多少。
院里热议的还是贾建设和何雨柱。
他们是最先“下海”的。
刚开始时,大家都怀疑他们是不是疯了。
连许大茂和于曼都觉得不解。
那时,一个当厂长,一个管食堂,每月工资至少一百多,再加补贴,绝对是院里的高收入者。
其实大家心里明白,何雨柱沾了贾建设的光。
几年间,贾建设就在大饭店开了三家,都是合资企业。
传言说投资人是贾建设的老友,因他帮助过朋友及其父母才回来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