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许大茂这般自私的人终究少见。
即便他一家,于曼和马敏仍相处融洽。
她这样做,难道从未想过需要时能得到何家援助?
因此,前院的人心生不满。
虽说不能苛责三大爷完全付出,但他一家加上阎解成一家共五口人,负担确实不小。
因为一座抗震棚的物资,竟让一大家子依赖于此生存,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众人商议许久,最终仍无计可施。
此时正值暴雨连绵,没有这个棚子,所有人都得被雨淋透。
中院和后院的棚子里已住满了人,实在无法再安置更多。
无奈之下,大家决定先以粮食应急,观察后续状况。
三大爷挂着笑容,抱着电视看众人忙碌做饭。
阎解成亦是如此。
这一餐,他们一家又省下一斤多粮食,觉得占了便宜。
贾建设领着杨政民夫妇到了中院。
\"老易,您真是好福气!\"
杨政民换上干衣服,端着疙瘩汤边吃边感慨。
一大爷笑了,未语。
他自觉幸运,虽无子女,但傻柱如同亲生。
想到此,一大爷为杨政民斟酒,示意暖身。
杨政民羡慕地瞥了眼一大爷,直到退休才悟通:年轻时忙事业,子女成年后盼其成功,到头来才知亲情最珍贵。
儿女虽孝顺,却常在外奔波。
真遇事时,远水不解近渴。
若非贾建设相助,今日连热饭都难保证。
\"杨叔,莫担忧,来喝一杯。”
贾建设深知杨政民的心境。
他见惯类似情形,不仅是现代,即在当下,也常见这般状态。
大领导如此,家中长辈如此,三位大院老人亦然。
正如剧中所言:\"无子女忧养老,有子女同样忧养老。”
只是老爷子没有子女,一大爷未生育,而二大爷和三大爷则是自食其果。
\"没错,老杨别多想了,咱们一起喝一杯。
能在这个时候聚首实属不易。”
一大爷察觉到杨政民情绪低落,举杯说道:\"来,喝酒。”
何雨柱也附和道:\"对,喝酒。”
他性格大大咧咧,完全没有注意到杨政民的忧愁。
众人刚吃完饭,雨也停了。
白芳给三大爷倒了杯水,他正打算休息一下。
虽然她很不喜欢这位公公,但眼下也只能靠他维持生活,因此还是得把他伺候妥当。
此时,阎解放和阎解旷两兄弟带着妻子来到大院。
他们并非来看望三大爷,而是来拆防震棚的。
事情起因如下:
当天上午,他们两家都遭遇了不幸。
新家刚刚入住,家底单薄,根本无力准备防震棚所需的材料。
余震频发,他们不敢回家,宁愿淋雨也不愿冒险。
三大爷一向精明,连儿女都不放过。
自从兄弟俩搬出后,几乎不再与父亲即三大爷联系。
然而,淋雨中的阎解旷突然想起修建防空洞时,他们兄弟俩曾囤积了不少材料。
当时大哥不在家,都是他们二人处理的。
按阎家的规矩,这些东西理应归他们所有。
现在这些物资却被父亲和大哥占用了,这显然不符合阎家的传统。
于是,阎解旷带着妻子找上了二哥阎解放。
两人商议联合起来,从大杂院将物资取回并平分。
阎解放听后自然同意,还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
这两兄弟的媳妇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心只想帮助娘家。
如此一来,两家带上工具直奔大杂院。
看到情况后,他们更加愤怒。
父亲和大哥利用那些材料搭建了防震棚,既没通知他们避难,还允许外人居住。
兄弟俩向旁人打听得知,三大爷和阎解成竟用防雨棚换取食物,实在不该。
若父亲与大哥不讲道义,兄弟俩此举亦无可厚非。
这话听着,仿佛二人是局外人,但他们是这两人真正的亲人。
阎解放与阎解旷受三大爷多年影响,才如此行事。
哪位阎家人不是工于心计?他们眼中唯有利益,无亲情。
这也是三大爷自食其果。
喧嚣之中,兄弟俩强行拆了防雨棚,带着材料离去,众人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眼看又要下雨,没了防雨棚,众人如何应对?
“真是罪过!”三大爷守着电视痛哭,身边仅三大妈安慰,旁人无暇顾及。
“你真是废物,我跟着你没享过一天福。”
白芳此时也开始抱怨丈夫阎解成,身为兄长竟被两个弟弟联手殴打,连她也被波及,心情糟糕至极。
前院的 * 动吸引了中院人的注意,众人得知实情后,感慨剧情重演,皆因阎埠贵的算计所致。
“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们模仿大人的行为,教训深刻。
一大家子相处多年,一大爷不忍坐视不理,与贾建设、何雨柱商议后决定,将前院之人安置到中院和后院棚屋。
贾建设并无异议,傻柱作为院中长辈自然更无反对理由。
一大爷见二人同意,随即去找二大爷商议。
二大爷对此并无异议,只是后院搭建的小棚本就狭小,实在容不下更多人。
一大爷瞧了瞧那不大宽敞的棚子,意识到确实如此。
无奈之下,前院那些人总得有个去处,而中院和后院的棚子又无法容纳这么多人。
怎么办呢?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去许大茂那儿试试,看他是否愿意接纳一部分人。
“许大茂,前院现在很多人没地方住,我看你这儿还挺空的。”
“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淋雨受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