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人们对楼房的向往并非无缘无故,这一点贾建设深有体会。
近期,他忙于倒腾家具,力求新居生活舒适便捷。
首要任务便是解决睡眠问题。
楼房没有大炕,尽管有三个房间,但家中女人和孩子众多,显然不够住。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贾建设并未考虑让女眷们搬过去。
不过秦淮茹和徐会真偶尔会来,因此床和家具必须准备充足。
为了让家人住得更舒服,他私下请木匠定制了上下铺的床。
客厅未闲置,木匠还打造了一套木质沙发,茶几也是按贾建设记忆中旧宅的样子定制的。
不得不说,木匠手艺精湛,成品既美观又结实。
并非他不想买皮质沙发,而是担心过于高调。
单位领导家中大多摆放木质家具,作为副主任,他若购置皮沙发,难免引发议论。
除了衣柜之类的东西,贾建设还让人按后世家具样式制作了一整套,既实用又好看。
陈雪茹看得眼热,非要在家也添置一套不可。
既然如此,那就做吧。
为避免偏心,每个女人都得有一套。
这让那位木工师傅这段时间忙得晕头转向。
木工师傅突然接到这么多订单,高兴得不知所措。
这样一来,他们家这个冬天的日子能轻松不少。
完成这批家具,不仅能赚不少钱,还能换回许多粗粮。
这也是贾建设的有意安排。
当时空物资匮乏,钱未必能买到东西。
他特意用粗粮当作报酬,就是为了督促木工师傅用心赶工。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很有效。
原本一套家具需要半个月,但在木工师傅的努力下,如今只需十天左右,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
等到那边集中供暖,贾建设就能带着陈雪茹搬过去。
不过这时的楼房并不理想,很多家庭即便分到楼房也只有单室。
贾建设分到的房子算是不错的,至少有两室一厅。
这里的楼道并非对开门设计,而是连排式走廊,一楼上去就是阳台走廊。
说得客气些叫两居室,直白点就是带几层的平房格局。
大家都喜欢在走廊做饭,饭点时油烟味浓得呛人。
邻居们还会在过道闲聊家常,甚至饭菜质量成为攀比的标准。
这类小户型通常几家共用一个厕所,像大学宿舍的卫生间一样,只是空间更狭小。
贾建设分到的房间没有这些问题,厨房和卫生间 ** 设置,解决了诸多不便。
他分到的楼房户型较大,更接近现代住宅风格。
但这里做饭仍麻烦,虽然已有煤气,大部分时候还得用煤炉在阳台上操作。
煤气供应紧张,价格虽不算高,一罐在二块七到三块二之间波动,但主要问题是货源不足。
即便有钱有票,若店铺无货也无计可施。
好在贾建设通过人脉解决了这一难题,一次性购入十几罐存于空间以防万一。
陈雪茹对煤气颇为满意,因其火力强劲、操作便捷且烹饪效率高。
然而,身为穿越者的贾建设却并不喜爱。
或许因习惯使然,又或许是作为厨师的追求,他认为柴火烹制的菜肴更具风味,煤炉炖出的汤更为醇厚。
柴火饭的确优于煤气炊煮的米饭。
其一在于情感上的共鸣:土灶烹饪的食物仿佛带有独特的香气,唤醒人们记忆中的乡愁与温情;其二则体现在味觉上——大锅灶设计使得锅底受热更加均匀广阔,加之柴火温度略低,延长了加热时间,从而提升了食材的口感与风味。
贾建设择吉日搬入新居,此过程并非易事,按习俗需清晨搬迁并邀请亲友暖房。
所谓暖房,即宴请宾客为新房增添人气。
既然是形式所需,则应尽善尽美。
李民富、韩庆阳及部分厂内实权派人物自然不可缺席,同时到场的还有三个车间的负责人。
值得一提的是,何雨柱与葛洪兵同样收到邀请,前者作为贾建设的妻弟,后者则是李民富的亲信,此二人亦不可或缺。
今日恰逢周末,聚餐定于午间进行。
贾建设负责照看客人,作为食堂班长的何雨柱自然承担起了做饭的任务。
尽管何雨柱与李民富素来不合,但今天是妹夫搬家的日子,他绝不会在这特殊日子里闹脾气。
今天,何雨柱打算炖一大锅羊肉。
选用大块带骨羊肉,多加调料和辣椒,炖至软烂。
上桌时盛一大盆,随取随加,虽显粗犷,却尽显贾建设的豪迈!能这样大口吃肉的人如今已不多见。
并非缺钱,而是难以备齐如此多的肉。
除羊肉外,花生米也是必不可少的。
何雨柱拿手的川菜自然也不会缺席。
总之,这顿午饭必定丰盛美味!
其实前几天东西已基本搬完,今天只需搬运一些锅具和衣物之类的东西即可。
搬家需尽早进行。
贾建设一到便将食材准备妥当。
约九点钟时,让何雨柱开始炖羊肉即可。
此时他还有一件重要任务——接待前来参观的邻居。
令人欣慰的是,街坊邻里对贾家的搬迁表示欢迎。
贾建设依旧大方,在客厅精致的茶几上摆放了许多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