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对外人仍需保持适当距离(1 / 2)

总不能一直沉溺于过去,龙国人向来务实、踏实、勤劳,坚信努力便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事实证明,贾建设穿越前,龙国已踏上腾飞之路,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指日可待。

正当捐献 ** 消散之际,一个新消息传来,再次搅动了轧钢厂的气氛——钢厂决定分房了!这一消息迅速在全厂引起轰动,每位职工无不密切关注。

分房政策的热度甚至超过了之前的捐献事件。

因为这批分到的是众人垂涎的楼房,而非以往的平房。

总共五栋家属楼,每栋六层,四个单元,具体分配还需考量。

大多数户型为一室一厅一卫一厨,面积约为四十至五十平方米,符合普通工人或小领导的需求;另有少部分两居室或三居室,自然留给了更高层级的人。

在这个时代,住楼房极具吸引力。

当时的燕京城多以大家庭合居为主,生活设施简陋,尤其是厕所均为公共使用,条件极为不便。

许多人难以想象,在厕所使用高峰时的情景堪比灾难。

门外等待的人总想直接将正在使用的人都拉开。

往往一蹲就是很久,但这并非因为有人占着位置不办事,而是因为此时食物不易消化,肚子又缺乏油脂。

试想,长期吃粗粮,怎能不闹肚子?若再患上痔疮,更是雪上加霜。

那时,下面血花四溅,脸上泪水涟涟。

贾建设曾目睹这种场面,但不是在他家,而是在四合院找何雨柱时偶尔见到。

从那以后,他在四合院除非实在憋不住,否则宁愿忍着也不愿靠近那个公共厕所。

一排五六个小隔间,大家都在里面,遇到熟人还能聊几句。

有痔疮的人互相也不好嘲笑,大家情况差不多,完全没有隐私。

有时遇到急事,还得找熟人问问能否让位。

罢了,还是别提这些了,总之这类事情让人感慨万千。

因此,单是为了这个卫生间,有资格分房子的人都会拼命争取一套。

除了私人厕所,还有其他吸引人的地方。

例如随时可用的自来水,再也不用争抢排队了。

冬天也不用烧煤取暖,集体供暖让“集体”这个词显得格外高级。

回到家关门就是 ** 空间,这对现代人来说意义重大。

以后家里吃得好,也不怕别人打主意。

晚上夫妻独处也不会担心被人 ** 。

无论如何,楼房和大院相比,优点数不胜数。

所以,家属楼建成后,关于分房的消息传出,立刻在工厂引起轰动。

有人找关系,有人诉苦,甚至有些人想换更大的房子,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尤其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对这批房子也格外关注。

每天都有各种关系户登门,都想在这次分房中分得一杯羹。

*

为分房一事,杨政民和李民富愁眉不展,这几日都在四处躲避。

虽然李民富一直觊觎权力,但面对外厂人员的请求,他也不敢轻易答应。

开玩笑,这种事随便表态,他这个副厂长恐怕就别干了。

一旦消息传开,必定引起公愤。

在这样的敏感时期,犯众怒的结果是谁都无法保全他,不是被调往偏远地区,就是更糟糕的情况。

连贾建设也备受困扰,作为两位厂长身边的红人,不少人找他帮忙说情。

有人哀求,有人威胁,手段五花八门,让他见识了不少。

“建设,你需要住房吗?”杨政民坐在贾建设的椅子上,问他。

杨政民一大早就跑到贾建设办公室避难了。

办公楼那边现在根本去不得,每天都有大批人守在那里,只等他露面。

“不需要了,厂长,我和媳妇都有老人留下的房子,家里也没有长辈需要安置,分了也是浪费。”贾建设答道。

他确实不需要。

虽然后楼房有不少好处,但对他来说吸引力不大。

不到五十平米的空间,和后世的单身公寓没什么区别。

宽敞的房子不住,难道要去挤单身公寓吗?他可不是那种脑子有问题的人。

杨政民听后点点头,不再提此事。

贾建设是他的“自己人”,有这样的福利当然先考虑他。

而且贾建设还有不少功劳未获奖励,分一套给他,别人也不会有异议。

“差点忘了问,你身边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杨政民想了想,又看着贾建设问道。

贾建设自己不要的话,可以推荐别人。

这也算是间接给予奖励,分房这种好事,自然优先照顾自己人。

“身边的人?”这话让贾建设愣了一下。

贾建设稍作思索,确实觉得此事未必必要。

于莉和何雨水如今都与家人同住,生活多有不便。

若是能分到新居,日后拜访会便利不少。

但相较之下,何雨水的情况简单些,于莉则更为棘手。

能住进这种房子的,身份自然不一般,无需多言便知。

最终这些人定是各有头衔,长期共处一个小区,低头不见抬头见,实在复杂。

于莉作为普通工人,如何能融入满是干部家庭的邻里?况且这些人皆是拖家带口,是非繁多,更是麻烦。

想到此处,贾建设决定作罢。

毕竟让两位女子搬过去居住,没几年便是特殊时期。

如今各自所在的大院,即便说错话也尚可容忍,大家都是多年邻居,多少有些情分。

大院中尽是小人物,即便争斗,也无非是请几位院子中的长辈主持公道,不会闹出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