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幸而天色已暗,旁人未察觉她的异样(1 / 2)

它被称为钢厂,是因为它是轧钢厂的分厂。

“贾组长,这就是我们的翻砂车间。”刘锋走在前面,向贾建设和其他三人详细介绍车间内的各项流程。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机械设备制造和汽车行业,“翻砂”工艺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此时的翻砂工艺与未来相比有很大不同,尽管未来的车间自动化程度较高,但仍需耗费体力,而那时的翻砂工作则是又苦又累又脏,整天与砂料打交道。

工人们需要手动操作,搬运数百斤重的铁水包,用人力运输砂料,手工制作模具等。

这样的工作不仅辛苦,还非常危险,且车间内环境恶劣,满是灰尘和烟雾。

即便工人们回家多次清洗,手脸依旧乌黑,难以洗净。

一个下午,贾建设已经巡视了两个车间。

晚饭时分,他婉拒了分厂的邀请,在食堂简单用餐。

对此,刘海中和一车间组长起初有些不满。

得知只有午餐由工厂报销,其余时段需自费后,众人立刻没了异议。

晚饭结束后,贾建设在厂区小路上散步。

走着走着,又无意间来到下午去过的厕所附近。

这次没遇到焦敏和梁拉娣,却遇到了熟人南易。

这人颇有人缘,许多人围着他,在厕所旁听他讲烹饪技巧。

没错,就是在厕所旁传授经验。

刚吃完晚饭的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口水直流。

南易讲得绘声绘色,颇有说相声的感觉。

单是一个京酱肉丝就能说得唾沫横飞。

他边比画边讲解做法,还不忘分享品尝时的感受,让人听着仿佛身临其境。

察觉到贾建设站在旁边微笑,南易先是一愣,随即热情地打招呼:“贾主任,真是巧遇。”

“南易,你的讲解很棒,改天咱们可以交流一下厨艺。”贾建设欣赏南易的性格,此人坦率直接,而且同为厨师出身,这让贾建设对他更为欣赏。

“贾主任,您也懂厨艺?”南易惊讶地问。

“我是孔家菜传人,贾建设,南师傅请多指教。”贾建设拱手作揖。

“贾主任过誉了,我其实也没拜师,只是自己摸索罢了。”南易有些局促不安。

他虽有师父,但师父并不会做饭,只会品评菜肴的好坏,剩下的全靠他自己琢磨改进。

“手艺才是关键,管他是正统还是野路子,只要好吃就行。”贾建设满不在乎地说。

听到这话,南易示意大家稍后离开。

待人群散去,他邀请贾建设到家中饮酒。

他就是这样的人,觉得值得深交就全力以赴,否则便作罢。

这也源于他早年的成长经历,他家境曾相当富裕。

南易的父亲留给他许多好物件,为谋生计,他将这些物件陆续拿到委托商店换取钱财,虽未尝过太多苦楚,但近年来发现委托商店压价极狠,实在令人不满。

南易并非愚钝之人,故而上一次他将东西卖给贾建设之事便显得合情合理。

这或许也是南易的幸运,在最艰难之时及时变卖家产,虽似败家之举,却使他免于后来的动荡,也算一种福泽。

言归正传,南易家中,二人落座。

南易行事颇有章法,西凤酒一元多一瓶,下酒菜更是别具特色——卤猪头肉。

此等安排足见南易人脉广博。

贾建设对此毫不在意,即便这般食物,他因有系统支持,日常所享远胜于此。

几杯酒下肚,贾建设直截了当地问:“南易,今日找我何事?”南易听罢心中微惊,未曾想贾建设已洞悉一切。

但他坦然坦言,请贾建设助其重返食堂工作,并递上两根小黄鱼作为酬劳,承诺事成另有厚报。

食堂之职?贾建设沉吟片刻。

此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他在分厂并无熟识之人,不知刘峰是否肯给予方便。

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出手相助,用一根金条为南易奔走,只求尽人事听天命。

南易感激涕零,反复强调不会让贾建设空手而归。

贾建设听罢莞尔一笑,心知对方误解了自己的意图,但也无意澄清,毕竟留些模糊空间,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南易刚处理完工作相关的事,又谈起卖旧物的事情。

之前卖完东西他就联系了朋友,这类处境相似的发小不在少数。

听说某处价格不错,大家都很感兴趣,认为总比卖给寄售店好。

“贾主任,您尽管放心,这些不是发小的东西,不会给您添麻烦,保证保密。

到时必定是上品,绝不会让您吃亏。”

关于金条,他统计了一下,首次交易可以凑出100根,再多不便携带。”

贾建设听后意识到,南易的朋友背景都不一般。

一次性出售100根金条,显然后续还有更多。

此外,老物件多为精品,可排除一些无价值的小件。

他对古董并不精通,但有南易协助便可安心,只是此事需回家询问蔡全无。

毕竟蔡全无对古董颇有研究。

贾建设的重心仍放在大开放时期的产业布局上。

只需在 ** 获取身份,转身便成外资企业,享受诸多便利。

他身边不乏女性,计划让每个女人负责一项产业,整合起来即为综合性大集团。

“行,下次要卖东西时,提前一天派人到上次那家酒馆找徐会真,她会及时通知您。

我想以后可以把收购古董的事交由她负责。”

剧情中这女子也这么做,想必她对此颇感兴趣。

两天过去,贾建设已视察完分厂,今日前往北山公社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