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代的印刷术被誉为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四大发明之一,但其实自东汉发明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
只在上层社会使用的原因便在于世家门阀对技艺的垄断,因此用雕版印刷出来书籍不仅有限,价格更是昂贵无比。
但对于心中有着活字印刷术各种进阶版本的李恪却是个笑话。
说实在的,活字印刷得不到推广原因说起来会有些读者们哭笑不得。
皆因雕版印刷不要求工匠们识字,只要按排版好的文字进行雕刻就行。
但活字印刷却是不行,他要求印刷的工匠们要识字。而古时的识字率低得令人发指,工匠地位更是不高,谁识字了还去当工匠?
而另个一原因便是印刷术要求的油墨技术主要原料无论松香还是桐油皆产于南方,在隋杨广通大运河前,南方物品运往北方还是颇为不便的。
但这些对李恪都不是问题。
蜀地便是桐油盛产地,收购些桐油很是方便,
李恪在找了马周后,蜀王府开始大量收购桐油,而只是几天后,经过工匠们的反复试验,研究出了桐油和松烟的适合配比。
李恪便让人在府里开始用活字印刷术印刷出三样物品:
一是贞观茶的包装:李愔带回来太上皇的亲笔所书“贞观茶”后,李恪便拿去拓印,此时印刷出来后,用于茶叶的包装上。
二便是肥皂的使用说明书。字不多,只不过三四十字罢了,重点说明能让百姓们穿的衣物多穿上几年,而且洗漱极为方便。
三是印刷出了一份报纸。报纸名为《益州快讯》,首期重点报道便是成立益州文理书院,准备面向全大唐招收师生,重点招收是老师。
益州城里也很是配合,在各个地方贴出了介绍肥皂的说明书,每天也会备有肥皂,供路人洗手体验,
同时,也会安排了人手在各个人流聚集处当场洗涤衣物,让人亲身体验肥皂的洗涤便捷,相信在百姓体验和口口相传后,会慢慢接受这一新的洗涤物事。
同时,蜀地张家、霍家和墙家作为经销商,也给他们开始发货,肥皂也小批量地给了一部分。
蜀地三家均是大喜,益州他们自知不好染指,但剑南道其他地方却是他们可以使劲的地方。
而且随着李恪搬除岷江上三块礁石后,航运更加方便了,蜀王府下面的各类产品便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剑南道各地。
让众人吃惊的是李恪在报纸上刊载的:
【益州文理书院成立之告之书】
“致益州内外士子及贤达之士:
吾乃大唐皇子李恪,蒙父皇恩宠,封地益州。
此地山川秀美,人文荟萃,自古便是学问之道兴盛之地。
为弘扬儒学之精髓,兼采百家之长,促进文治武功并进,吾决心于益州创立一所学府——“益州文理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