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赵祁支援(1 / 2)

\"启禀上将军,这是来自北方代地区的紧急军报。

王翦上将军恳请您率部支援前线,并商议攻克代地的具体作战方案。

\"亲兵毕恭毕敬地答道。

此话一出,屠睢等将领们的脸上纷纷浮现喜悦之情。

\"原来这就是上将军所说的最佳出兵良机?\"他们激动地询问道。

赵祁微微一笑回应:\"如果我们不请自来的话,容易有夺人之美的嫌疑;但如果是应对方的邀请,那可就不一样了。

\"

三位将领纷纷请命要随主将奔赴战场。

赵祁毫不犹豫地发出命令:“目前敌军的主力部队将近五十万人,正集结在代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兼顾看守那批多达十多万的赵国降卒,所以全军不可能倾巢而出。屠睢,你挑选五万精锐骑兵随我一同出征;章邯、任嚣两位将军则留下来,负责维护邯郸的秩序,严密监视赵国降卒,绝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异动。”

这道军令一下达,众人皆不敢有丝毫违抗。尽管章邯和任嚣心中有些许不情愿,但他们深知军令如山,只得遵命行事,迅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代地上空,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决战乌云正逐渐聚拢,仿佛预示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即将来临。

代城作为连接代地与河北腹地的关键节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它曾是赵武灵王时期开拓而来的一片土地,长期以来因为种种政策因素形成了代人与赵国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而像李牧这样的将领,尽管才华卓越,也因出身而受到了赵国朝廷一定程度的冷遇与掣肘。

赵国虽将李牧尊为上将军,权倾一时,但在朝中依旧面临不少针对。

他手下的兵马多为代人,并非正宗的赵人。

因此长期以来,李牧只能驻守代地这块相对偏远、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以防备外族入侵。

而廉颇、庞媛等人则能留在物产丰富的赵国中心地带任职为将。

赵地与代地之间的隔阂,多年以来始终未能弥合。

究其原因,在于赵国上层和民间对代地始终抱有偏见,未将其视为国家核心之一,处处加以限制。

如今,在距离代城不过数里的地方,秦军营地星罗棋布,而这众多营地可分为两个部分:蓝田大营和函谷大营。

由于大秦两路上将各自统领一支军队,所以必须分营而居以保持军纪,然而针对攻打代城之事,王翦与桓漪却时常共同商讨策略。

此时,在蓝田大营的中军帐内,聚集了王翦、桓漪以及诸多主将。

这些将领皆为统帅十万大军之人,才有资格进入此处共商军机。

“我军驻扎代地已将近一月,连番发起不下十余次进攻,结果却每每受挫,折损甚重。”一位将领叹道,“若是继续这样下去绝非良策啊。”

王翦凝望眼前的赵国地图,目光锁定制城,思索破敌之道却又略显无奈,“代城,乃攻入代地唯一的通道。

若想掌控代地,就一定要拿下它。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即便尝试绕过代城,也可被李牧率领的骑兵轻易击溃——他在代城处早已部署完毕,预备长久坚守抵御我军。”

“要想攻克代城,或许只有两种方法,”桓漪缓缓说道,“其一,全力死战,付出重大牺牲;其二,则是与李牧形成僵持之势,凭借我国强大的国力拖垮他。

毕竟,仅凭代地的粮食储备及辎重根本不足以和我秦国抗衡。

只要切断他们的粮草补给,军心必乱,不攻自破。”

然而王翦听了后摇摇头,“此两法均非明智之举。”

桓漪疑惑道:“为何?”

王翦沉声道:“赵国现仅余代地,我大秦已灭韩国。

此事使三晋中的魏国闻之胆寒,而即将沦陷于我秦国铁蹄之下的赵国也是强国。

试问其他诸国会如何应对?当秦军欲与李牧陷入消耗之战,燕国会坐视不管吗?齐国会袖手旁观吗?唇亡齿寒,这道理显而易见。

实际上,李牧早在囤兵于代城之际,便已洞察我秦国会采取的手段。”

“要么让我们付出极大的锐士损耗,同他拼命;但他的将士也已有死志,决意在这一战中给我秦国造成巨大损伤,即使全军覆没也在所不惜。

他在赌我们不敢跟他正面对抗。”

“再者,持久消耗战正合他意。”王翦加重语气说道,“眼下该如何是好?对付李牧这般强敌,我军十余次进攻已损失万余将士,数万人受伤。

可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