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骑射技术(1 / 2)

目睹着眼前满地狼藉、血流漂杵的场景,再联想到曾经辉煌巍峨如今千疮百孔的城市废墟,王贲与李信不禁心中寒意涌动:仅仅想象其中的惨烈都让人不寒而栗。

过了一会儿,王贲开口询问:“敢问屠将军,此战我方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想到刚才看到的赵军攻击阵势如此凌厉疯狂,自己的大秦精兵想必损失亦十分惨重才合理。

“我军依仗的是守城之势,而且上将军早已制定了完善的换岗制度,以确保每一名士兵都有机会得到喘息的机会,再加上盾牌阵列周密防护。

虽然赵军有弓箭与投石机等攻城利器,但始终被我军牢牢克制无法发挥全力。”

“综上,此次邯郸之战我军总计伤亡不超过一万多人,并且其中十之七八仅仅受了轻伤,在疗养之后即可重返沙场。”屠睢一脸自信地回答道。

“总共只有一万多名死伤,并且大多数是受伤而非真正阵亡吗?”

战役的结果令所有人震惊:廉颇统率的大军竟蒙受重创,战死者超过了八万,受伤者遍布,更有十余万将士被擒。

这样的战绩,足以与南阳之战的辉煌胜利相提并论。

“赵祁上将军,果然非凡!”王贲和李信皆震撼不已,久久无语。

谁能想到,这位曾与秦国名将白起对垒而不败的赵国宿将,最终竟在这场较量中落败,还因此殒命疆场。

他的牺牲成全了赵祁威名的确立。

不只是廉颇,昔日丧生于赵祁之手的暴鸢、焚灭南阳时被他斩杀的庞媛,以及在韩国覆亡之际被他击杀的韩王,他们的结局都在成就赵祁的声望。

灭韩虽让天下知悉这位后起新秀,但今日灭赵之后,世界都将明白——秦国有了一位超越庞媛、廉颇的无双悍将。

连续击败两位赵国顶尖将领,毁灭两支精锐之师,这绝非运气可为,而是真正的实力和谋略造就的辉煌。

“到头来,赵祁上将军所建立的功绩已超出父亲。”王贲心中感慨万千:“先攻灭韩国,而后灭赵,几乎都是由赵祁上将军一手推动。

不久将来,或许大秦又要出现一位新的‘武安君’!”

话音刚落,李信突然侧目一瞥,发现了某种奇异之处:“这是……赵国的胡服骑射?”他满脸震惊地喊出声。

这一反应立刻吸引了屠睢和王贲的目光,三人顺着望去,只见战场上除了敌人的尸首外,还有许多赵国投降士兵跪伏在地,等待着押解入邯郸城监禁。

然而,在战场各处仍有假意死亡伺机逃跑的人,但很快被巡视中的大秦骑兵察觉。

依据赵祁此前下达命令——投降免死,拒不投降或妄图脱逃者则处决。

这些欲遁之人自找灭亡,遭秦兵骑马追捕射杀。

目睹此幕的李信难掩惊叹:“胡服骑射乃是赵国骑兵的核心精髓,他们远能箭矢制敌,近则持长矛格斗。”这门技艺对秦国而言极其向往,也尝试过效仿,可因掌握不了诀窍一直未能成功。

作为赵国最高军事机密之一,“胡服骑射”在外界看来始终是个谜团。

此刻却看到自家秦军骑兵施展这项绝技。

“那……并非胡服骑射!”面对李信疑惑眼神,屠睢微笑着解释道。

“不是?但分明与赵国骑兵技艺如出一辙。”李信兴奋又困惑地问:“赵国胡服骑射独步天下,我秦国都未曾学会,可赵祁上将军居然训练出了擅长骑射的队伍,果然厉害!”

“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驻守韩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怎么会有这般奇迹般的训练成果?”王贲同样充满热切想知道原因,若是探查清楚方法原理,对秦国军队建设、提升骑兵战斗能力有着巨大帮助,其威力甚至可能提高数倍以上。

“二位将军,你们作为函谷关大营的主帅,应当明白骑射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吧?”见到两位将军求知若渴的模样,屠睢心里颇为得意,但仍笑着反问了一句。

“战马性烈难驯,必须用双腿紧紧夹住才能稳坐马背不掉下去。

这点极其考验士兵的体力。

一旦要进行骑射,手持弓箭会使力量分散,从而无法同时控制好战马,这是我们秦国骑兵的最大障碍。”王贲语气凝重地回答道。

曾经有一次……

目睹赵国推行的胡服骑射之后,秦王迅速颁布诏令,在函谷关大营设立试点,开始训练我们秦国的骑射之法,试图日后与赵国抗衡。

然而尝试良久,即便由王翦亲自训练,效果依然甚微。

要知道,赵国的骑射源自其先贤——一位名为赵武灵王赵雍的英主所开启。

通过多年反复失败,终于开创了胡服骑射,使赵国的骑兵称雄天下。

一直跟随父王的王贲,深感骑射之艰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