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滚开!没看到正忙着嘛(1 / 2)

亦晨立于案几前,目光紧锁着台上那几瓶青霉素溶液。澄澈的药液在烛光下泛着幽光,于他眼中,这既是济世救人的神药,又似暗藏危机的利刃。成功提炼青霉素的狂喜,如春日惊雷,在他心间炸响;可转而想到在这缺医少药的时代,竟无针管可用,如何将这救命良药送入伤者体内,恰似一团乱麻,将他的思绪缠得密不透风。

恰在此时,李璇玑款步而入,仿若春日微风拂过。她身着月白襦裙,青丝垂肩,整理案上器具时,动作轻柔有序。抬眸间,见亦晨眉头紧蹙,关切问道:“亦晨,可是遇到难题了?”

亦晨回神,苦笑着拱手道:“幸不辱命,青霉素已然提炼出来。只是在我家乡,此药需用针管注入体内,可这偌大的京城,竟寻不到针管的踪迹,得设法找个替代之物。”

李璇玑妙目一转,拍手道:“听闻医家针灸之术所用银针、竹筒颇为常见,或许可加以改造?” 亦晨眼前一亮,拱手赞道:“璇玑此计甚妙!” 当下,二人便差遣仆从,四处搜罗针灸用的银针与竹筒,准备大干一场。

二人将银针一端磨得锋利无比,另一端接上经蒸煮消毒的竹筒,满心期待着制成简易注射器具。然而,试验之时,却发现注入剂量极难把控,且极易引发感染。初次尝试,功亏一篑。

亦晨并未气馁,转而投身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日夜翻阅。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亦晨独坐书案前,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案上堆满了古籍,一旁的茶盏早已冷却,结着一层茶垢。为寻良方,他已翻阅了七部医书,却始终一无所获。

此前,他与李璇玑费尽心思,以皮革与竹片制成滴灌器具,本以为能解燃眉之急,可模拟长途运送时,器具不是四处渗漏,就是散架破裂。亦晨心急如焚,在室内来回踱步,深知若不能尽快找到妥善的用药之法,西北边境的将士们恐将性命不保。

就在他几近绝望之际,手中医书里一段 “空心竹管导药入体” 的记载,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他的思绪。书中记载,遇痈疽重症,医家会选取粗细均匀的空心竹管,削尖一端并以沸汤消毒,而后将特制的药液注入疮疡深处。

亦晨大喜过望,猛地起身,差点掀翻书案。他一边踱步,一边自语:“或许可将青霉素溶液注入消毒后的空心竹管,制成简易注射器!” 言罢,迫不及待地推门而出,欲与李璇玑分享这一发现。

刚至门外,便与前来寻他的李璇玑撞了个满怀。月光如水,洒在李璇玑身上,勾勒出她婀娜的身姿。李璇玑微微一惊,问道:“亦晨,这般深夜,还未安歇?我刚想到一个改良滴灌器具的法子。”

亦晨难掩激动,拱手道:“璇玑,我在医书中觅得妙法!可用空心竹管制成注射器,将青霉素直接注入伤口。”

李璇玑美目圆睁,拍手称赞:“此计大妙!但竹管的密封性与消毒务必做好,否则感染之祸恐难以避免。” 二人一拍即合,当即点起烛火,在实验室中忙碌起来。

他们寻来粗细适宜的竹子,截成小段,小心翼翼地掏空。为确保竹管密封性,以蜂蜡仔细涂抹接口;消毒时,不仅用沸水蒸煮,还加入了具有杀菌功效的草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简易竹管注射器终于制成。

在这过程中,亦晨与李璇玑朝夕相处,感情愈发深厚。二人一同探讨实验方案,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一同面对失败,相互鼓励,携手共进;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欢声笑语回荡在实验室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皆饱含着无尽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