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三兄弟彼此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他们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嘴角不约而同地勾起一抹同样阴险得意的弧度,俨然一副胜券在握、即将发大财的姿态。
他们郑家与县太爷的关系堪称铁杆,这些年来,双方早已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情同父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每逢佳节良辰,白花花的银子和各种稀罕的物产,如同流水般源源不断地送入县衙的内室,从未间断,这已经成为了他们之间不成文的“规矩”和“孝敬”。
有这位在汝南郡县一手遮天的青天大老爷在上面撑腰护航,纵使是朝廷下发的圣旨,到了他们这里也不过是一纸空文,任凭他们如何在乡里横行霸道、为非作歹,都无人敢言,没人敢去县里告状!
当然,享受如此美事,自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县太爷的那一份好处,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且必须是最大的一份。
想必县令大人早就心有预谋,故意透露这等机密消息,分明是在向他们郑家伸手,暗示着要从中分润一大笔好处的意思!
两家都是老狐狸,一点就透,你知我知,彼此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堪称天作之合,配合得天衣无缝,没有任何破绽可言!
至于那些地位卑微、如同蝼蚁一般的民夫百姓……在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土皇帝眼中,不过是可以随意压榨和利用的资源,何足挂齿,根本不值一提!
此等克扣盘剥民脂民膏的卑劣勾当,对于他们父子来说早已是驾轻就熟,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一般简单轻松,手到擒来,没有任何难度。
作为盘踞一方、掌握着无上权威的乡三老,郑永望在郑家庄拥有着绝对的统治力,不论朝廷如何发布政令,如何表述其意图,只要经过他的口,只消他稍加改动其中的关键信息,扭曲一下原意。
朝廷的圣意便能在他口中拐弯抹角,变得面目全非,与原意天差地别,完全变成对他有利的版本!
凭借这一手高超的“二次解读”绝活,郑老爷子这些年来聚敛了难以计数的金银钱粮,家产丰厚,仓廪满盈,成为了乡里首屈一指的富豪。
如今又逢朝廷大修运河这种百年难遇的特大工程,
这等天赐良机,简直就是上天开眼,专门眷顾他们郑家!
通过这次机会能够攫取的巨大银钱粮草,足以让郑家一跃成为方圆数百里内都赫赫有名的豪门望族,让他们的声望和财富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到时候整个汝南郡,谁人不识、谁人不晓他们郑家的大名!
谁敢不给他们郑家面子!
郑家老二向来心思缜密,考虑问题比较全面,此刻他眉头微皱,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潜在问题:
“爹,此次朝廷修建大运河工程牵涉范围甚广,规模空前,我们乡里需要雇佣的劳力恐怕不下数千之众。”
“若我们行事过于贪得无厌,克扣得太过明显,只怕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和非议,甚至可能闹出乱子来。”
“不如我们适当收敛一二,尤其是对待本族子弟,是否应该网开一面,多少多留些汤水给他们,显得我们宽厚?”
往常他们行事时,总是遵循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外姓的村民,他们下手极狠,盘剥七成甚至更多,而对于本族子弟,则只取五成,明显给予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