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竹简荧光照古今(1 / 2)

LEd 屏幕上的台词像流水般滚动,他忽然皱眉 —— 那些宋体字太工整了,棱角分明得像现代的城砖,哪里有汉代简牍的温润?

“此‘竹简’为何发光?” 他凑近提词器,鼻尖几乎贴上屏幕,腰间的蹀躞带蹭到设备架,发出轻响。负责技术的小张忍住笑:“苏老师,这是电子提词器,您看这字能变大变小......”

“变不得。” 苏明远摇头,“汉代竹简写隶书,‘蚕头燕尾’有波磔,岂能是这等‘铁画银钩’?” 他忽然转身,圆领袍扫过电源线,“烦请将字体换成‘曹全碑’隶书,边框加云雷纹 —— 对,就像青铜器上的纹样。”

美工组加班到凌晨三点,终于做出了 “电子竹简” 样板:深褐色背景模拟竹简,隶书字体带着自然的毛边,边框用云纹勾勒,连 “上滑翻页” 的动效都做成了 “卷竹简” 的弧度。苏明远摸着虚拟屏幕感叹:“古人‘学富五车’,今人设‘电子五车’—— 若蔡伦见了,怕是要感慨‘纸寿千年,不如电光一瞬’。”

小张揉着黑眼圈递来热咖啡:“苏老师,这提词器要是穿帮......”

“穿帮亦是趣。” 苏明远啜了口咖啡,“当年王羲之用鼠须笔写《兰亭序》,后人临摹用狼毫、羊毫,材质变了,笔意未改。今日用‘电子竹简’讲《贞观政要》,亦是‘笔意’的传承。”

正式录制当天,苏明远手持 “电子竹简” 走上舞台,圆领袍与云纹边框相映成趣。台下的青年观众发出轻呼 —— 那提词器在他手中,竟像真的汉代简牍,连 “水可载舟” 四个字都带着《张迁碑》的拙朴。

“诸位看这‘竹简’,” 他轻叩屏幕,卷竹简的动效随之展开,“古人刻‘载舟覆舟’于鼎彝,今人存‘粉丝偶像’于数据 —— 形式虽异,‘民心为基’之理相通。” 忽然有片银杏叶从天窗飘落,恰好停在 “电子竹简” 上,他轻笑,“此叶若落在真正的竹简上,怕是要被视作‘天人感应’。”

讲到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时,苏明远忽然转身,对着观众席行 “天揖”—— 双手叠于胸前,缓缓推手,圆领袍的大袖如飞鸟振翅。前排的汉服姑娘慌忙起身回礼,却因动作生疏差点绊倒,惹得全场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