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儿抱着一摞古籍从月洞门进来,发间的玉簪勾住了一片花瓣:“公子,《乐律全书》找到了,可这‘旋宫转调’之说......”
“且看此处。” 他用镇纸压平泛黄的书页,“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言‘新旧相推,而生新声’,此乃吾之改编根本。” 狼毫在 “通” 字上重重顿下,墨汁渗进宣纸,竟与千年之前的活字印刷术有了微妙的呼应。忽然听见墙外传来孩童的嬉闹声,转头望去,几个小学生正扒着墙头,盯着他手中的编钟模型。
全网的争论在小满那日达到高潮。苏明远坐在演播厅的化妆间,看着手机里的 “传统 vs 创新” 话题,眉头微蹙。陈浩然的粉丝在弹幕里刷 “借传统文化炒作”,而考古圈则用 3d 建模对比他的编钟步法与汉代画像石。李芳举着遮瑕膏凑过来:“明远,要不咱们别回应了,交给公关......”“不可,” 他摇头,“吾非炒作,何须避之?”
采访当天,苏明远特意穿了件素色长衫,腰间系着林婉儿新绣的云雷纹革带。镜头前,他轻轻抚过编钟道具上的树脂纹路:“《周易》有云‘变则通,通则久’,” 狼毫在题板上写下这八字,“诸君看这编钟 ——” 他拿起玉槌敲击 “徵音” 钟,“声音借现代音响而远播,然音阶依循‘十二律’,击法源自《周礼?春官》,此乃‘以新载旧’之道。”
直播间里,有网友晒出他的改编手稿 ——37 版设计图上,红笔批注密密麻麻,从 “曾侯乙编钟形制考” 到 “现代舞台荷载计算”,跨越千年的智慧在纸张上交汇。“创新非颠覆,” 他举起一叠古籍,“吾每改一处,必查三典,如这‘步罡踏斗’步法,既合《道藏》记载,亦需适配升降台尺寸,其间取舍,恰似古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智慧。”
陈浩然坐在对面的访谈间,望着屏幕里苏明远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的 “古风” 舞台 ——LEd 屏上的敦煌飞天动画,与苏明远手中的汉代拓片形成刺眼对比。助理递来能量饮料,他却推开:“给我拿本《考古图》来。”
暴雨突至的午后,苏明远带着编钟道具走进大学讲堂。讲台上,他铺开武梁祠画像石拓片,雨水敲打玻璃窗的声音竟与编钟音效意外和谐。“诸君看这‘巫祝舞天’的手势,” 他演示着 “翔鸾舞” 动作,广袖扫过投影仪光束,“吾将其简化为现代舞台语言,正如古人将祭祀乐舞改编为宴乐。” 忽然有学生提问:“若孔子看见您的改编,会作何感想?” 他轻笑:“孔夫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若见吾之编钟,或会说‘吾与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