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鼎奖颁奖典礼的水晶吊灯在穹顶投下碎钻般的光斑,苏明远站在后台幕布后,掌心的冷汗将宣纸边缘洇出细微的褶皱。三日前接到获奖通知时,李芳千叮万嘱 “领奖感言要现代感”,可他昨夜翻遍《宋会要辑稿》,终究没忍住铺陈宣纸,以鼠须笔写下这篇仿宋殿试策。
“明远,到你了!” 小周的催促声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少年深吸一口气,袖中《礼部韵略》的棱角硌着小臂 —— 这是他从庆朝带来的唯一物件,此刻正静静压着宣纸末端,免得行文褶皱。
聚光灯骤然亮起的刹那,苏明远仿佛看见庆朝金銮殿的鎏金蟠龙柱。他踏上颁奖台的步子比红毯时慢了三分,不是因为紧张,而是曳撒下摆在台阶前扫出的弧度,像极了当年在御阶前调整襕衫的模样。
“获得‘年度文化传承奖’的是 —— 苏明远!” 主持人的话音未落,台下已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陈浩然坐在嘉宾席第一排,指尖捏着水晶杯,杯中的香槟泛起细碎的涟漪。
苏明远接过奖杯时,指腹触到杯身刻着的 “鼎” 字,忽然想起庆朝太庙前的青铜鼎,每次路过都要屏息绕行。此刻这尊奖杯虽小,却沉甸甸的,像极了当年进士及第时,御赐的那方砚台。
“诸位大人、各位看官 ——” 开口的瞬间,台下传来零星的低笑。苏明远抬眼,望见林婉儿坐在第二排,正用指尖掩着嘴,眼中却满是鼓励的笑意。他定了定神,展开宣纸,墨香混着会场的鲜花香扑面而来,恍惚间竟有几分贡院开榜时的错觉。
“昔年殿试,臣以‘修齐治平’对;今日获奖,臣以‘古今合璧’言。” 宣纸在话筒前沙沙作响,小楷在追光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何谓明源流?昔者仓颉造字,隶首作数,文化如长河奔涌……”
念到 “明源流” 篇时,苏明远忽然瞥见台下有位老者正扶着眼镜,逐字比对他手中的宣纸。那是故宫博物院的张院长,三日前在红毯上为他解围的恩人。少年微微颔首,笔下的 “河出图,洛出书” 几字便多了几分力透纸背的劲道。
“通今变者,非弃古从新,乃以古为镜也。” 他读到第二部分,忽然想起初到现代时,把手机当成 “铁盒传音器” 的糗事,嘴角不禁扬起笑意,“诸君可见街头孩童,口诵‘床前明月光’,手拍短视频?此乃今人之智,将古韵融于新声也。”
台下响起会意的笑声,陈浩然却将香槟杯重重搁在桌上。他今早特意找枪手写的获奖感言,此刻正躺在西装内袋里,满纸 “创新”“未来”,竟显得格外空洞。
“聚众力者,非一人振臂,乃万木成林……” 苏明远的声音忽然哽咽。他想起在小剧场初演时,那些用竹简灯应援的粉丝,想起李芳熬夜帮他改汉服尺码时的黑眼圈,想起林婉儿为了教他自拍,举着手机在四合院跑了二十圈的模样。
“臣常见一孩童,着汉服过斑马线,被问‘是否在拍戏’。孩童答:‘此乃我家衣裳。’”
他顿了顿,袖中的《礼部韵略》又硌了硌手臂,“文化传承,非一人之役,乃千万人共举之火。臣愿为薪,燃此火于现代荒原,待诸君共培新苗。”
话音落下时,会场静得能听见水晶吊灯上的流苏轻晃。忽然,张院长站起身,带头鼓起掌来。那掌声起初零星,却如春雨润物,渐成燎原之势。苏明远看见林婉儿眼里有泪光闪烁,李芳则在台下比了个 “oK” 手势,又偷偷抹了把眼角。
“苏先生这篇策论,当得起‘金殿对策’四字!” 主持人接过宣纸,语气里带着少见的郑重,“不过我有个疑问,您这宣纸…… 是从哪儿弄的?”
“回大人话,” 苏明远习惯性地一拱手,“此纸乃徽墨斋所制,以青檀树皮为料,经七十二道工序 ——”
“得嘞,您这是要给人家打广告啊!” 主持人的调侃惹来全场哄笑。苏明远这才反应过来,耳尖微微发烫,想起李芳教他 “接梗” 时说的 “幽默是现代人的礼仪”,便也跟着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