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心猛地一沉,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急忙推开虚掩的房门,快步踏入屋内。
室内的陈设一如往昔,桌椅、书卷、蒲团……
一切都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只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灰尘气息,那个曾无数次在此传道授业、静坐沉思的熟悉身影,却杳然无踪。
他在屋内焦急地四下搜寻,目光扫过每一处熟悉的角落,最终,在师父平日静坐修习的蒲团旁边,一方青玉镇纸下,压着一封信笺。
信封上并无署名,但那遒劲有力、飘逸熟悉的笔迹,只一眼,赵云便认出,这正是师父童渊亲笔所书。
他的心跳陡然加速,指尖带着难以抑制的微颤,小心翼翼地拿起信封,拆开封口,抽出里面的信纸。熟悉的墨香扑面而来,信上的字迹清晰映入眼帘:
“吾徒赵云亲启:
见字如面。
当你展读此信之时,为师已飘然远游,遍历山河,归期难料,无需为我挂怀。
吾师兄李彦之事,为师已知悉。
生死乃天定,命数使然,非汝之责,切莫过于自疚,徒增心魔。
至于那吕布,其人勇则勇矣,冠绝当世,然性情暴戾乖张,反复无常,其所修武道虽霸烈无匹,却已偏离正途,步入歧路。
此等人物,纵能强横一时,终究难成大道。
日后若再相遇,能为师兄讨还公道自是最好,倘若力有不逮,万不可逞一时之勇,务必以自身周全为上。
为师亦不愿痛失佳徒。
当日让你远赴并州寻访师兄,实乃为师一番苦心安排。
你手中那杆龙胆亮银枪,非但是枪中神兵,更是为师对你资质的认可与期许。
师兄见枪如见我,自会明白为师心意,将那‘七探盘蛇枪法’倾囊相授于你。
此枪法虽与你所习‘百鸟朝凤枪’同出一源,却另辟蹊径,于临阵搏杀之道,更添无穷变化与凌厉杀意。
尤为难得的是,此枪法并非僵化死板之招式,而是一套蕴含生生不息之理的‘活枪法’,其精髓在于悟,在于变。
望你勤学苦练,深研其妙,若能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将其推演至更高深之境地,其威力未始不能超越‘百鸟朝凤’。
万勿懈怠,方不负此枪,不负己身天赋。
放眼当下,汉祚衰微,天下板荡,群雄逐鹿,乱世已然降临。
你身怀绝世武艺,正当其时,应审慎择一胸怀天下、德才兼备之明主辅佐,上以匡扶汉室,下以救济苍生,方不负为师悉心教导,亦不负你手中神枪之赫赫威名。
最后叮嘱一句:江湖险恶,世事叵测,在外闯荡,务必时时警醒,事事三思,谨慎行止,善自珍重。
为师逍遥云游,四海为家,自有安身立命之处,无需你分心挂念。
师,童渊亲笔。”
一字一句,读罢恩师手书,赵云怔怔地立在原地,良久无言,唯有眼眶不自觉地微微湿润。
师父的字里行间,看似平淡从容,却无处不渗透着如山般厚重、似水般深沉的关怀与殷切期望。
得知师伯的噩耗,师父非但没有半分责难之意,反而谆谆告诫自己要以安危为重,切勿冲动行事;更在字里行间为自己指明了前路方向,鼓励自己投身这风云变幻的乱世,寻找值得辅佐的明主,成就一番事业。
尤其是信末那句朴实无华的“务必照顾好自己”,宛如一股暖流,瞬间淌过赵云的心田,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与疲惫。
他默默地将信纸仔细叠好,如同珍藏稀世之宝般,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贴身安放。
随后,他深吸一口气,不再沉湎于感伤,而是开始动手,一丝不苟地将屋子里的每个角落都清扫擦拭干净,拂去积尘,将桌椅书卷归置整齐,尽力将一切都恢复成师父平日居住时的模样,仿佛师父只是暂时外出,很快便会回来。
做完这一切,赵云来到师父惯常打坐的蒲团前,整理好衣冠,神情肃穆庄重,恭恭敬敬地跪下,向着空无一人的蒲团,郑重地叩首三下,每一次叩首都无比虔诚。
“师父,”
他低声而坚定地说道,
“弟子谨遵您的教诲。”
“弟子定会勤修不辍,将‘七探盘蛇枪法’与‘百鸟朝凤枪’融会贯通,日臻化境。弟子亦会谨遵师命,寻觅明主,投身报国,匡扶正道,济世安民,绝不辜负师父的期望,绝不玷污师门清誉。”
“请师父放心云游,弟子已非昔日懵懂少年,定会照顾好自己,谨慎行事。”
他缓缓抬起头,原本因未能见到师父而略显迷茫的眼神,此刻已被无比的坚定与清明所取代。
虽然此番蓬莱之行,未能与恩师相见,但师父留下的这封信,却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他心中的诸多郁结,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他对未来该何去何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那个值得自己倾力辅佐,共创大业的身影,似乎也隐隐在心中浮现……
(第六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