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解决宇航员健康问题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军方对虎娃的信任进一步加深。鉴于星际局势的日益复杂,军方将一项极具挑战性且高度机密的任务交给了虎娃——研发心理武器,具体而言,就是实现类似 “读心术” 的技术。
虎娃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敏感性。读心术,从科学角度来讲,涉及到对人类大脑复杂神经活动的精准解读,一旦研发成功,将在情报收集、安全防御等诸多军事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伦理和道德层面的争议。
在接受任务后,虎娃迅速组建了一支跨领域的精英科研团队,成员包括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量子物理学家以及计算机算法专家等。团队成员们齐聚军方专属的高度机密实验室,气氛凝重而充满使命感。
“我们即将开启一项前所未有的研究,目标是实现读心术技术。这不仅需要我们突破现有的科学认知,还必须时刻保持对伦理道德的敬畏。”虎娃在团队首次会议上严肃地说道。
研究初期,团队首先对大脑的神经活动机制展开深入研究。神经科学家们利用最先进的脑成像技术,如高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磁图(mEG)等,对大量志愿者的大脑进行扫描,试图找出大脑在产生不同思维、情感和记忆时的神经活动模式。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实验,引导志愿者产生各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如恐惧、喜悦、回忆等,以便与神经成像数据进行精准匹配。
“我们发现,当志愿者回忆特定事件时,大脑中海马体区域的神经元活动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高频振荡模式。”一位神经科学家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汇报最新发现。
然而,仅仅识别这些神经活动模式还远远不够,要实现 “读心”,还需要将这些模式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这就需要计算机算法专家们发挥专长。他们运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的神经成像数据进行训练,试图构建一个能够准确解读神经活动模式与心理状态之间映射关系的模型。
“目前的算法在识别简单情绪对应的神经模式时,准确率已经达到了70%,但对于复杂的思维和记忆,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算法专家皱着眉头说道。
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在产生相同心理状态时,其神经活动模式并非完全一致,这使得通用的解读模型难以建立。
“我们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必须考虑个体的独特性。或许我们可以从基因层面寻找线索,因为基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脑神经连接的独特性。”虎娃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于是,团队引入了基因测序技术,对志愿者的基因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将基因数据与神经活动模式相结合,他们发现了一些与大脑神经连接模式相关的基因标记。基于这些发现,团队开始为每个个体量身定制神经活动解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