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面工厂的计划之前同赵刚提过一嘴,却一直忙着杨秀芹的十万灭蝗总队的事,现在已告一段落,逃荒的难民已陆续出现。
炒面工厂的计划必须抓紧落实了。
想当年,
“一把炒面一把雪,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单兵的口粮就是它。”
这是志愿军战士对军粮炒面的形象说法。
炒面,是用70%小麦粉、30%杂粮粉(玉米粉、大豆粉、高梁粉等)混合后,加入0.5%食用盐炒熟制成。
由于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落后,物资匮乏,加之战线过长,部队又多采取夜战、坑道作战方式,后勤补给十分困难,炒面成了前线部队的主要供给。
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战线的拉长,志愿军参战兵力不断增加,加上敌机对铁路干线的狂轰滥炸,造成道路严重破坏,后方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后勤保障日益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提出,让各连队用炒面来做增量食品的建议,这一方案得到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1950年12月,东北人民政府根据毛泽东关于“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前线”“确保入朝部队供应”的指示,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关于开展大规模制作炒面运动”的号召,要求各地按每天每人一斤半的供给标准制作炒面,以备志愿军急需。
随着战争的发展,炒面已经不能满足志愿军的需要,而且长期食用炒面缺乏营养。
为此,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结合朝鲜的实地情况,总结前一段时期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供给办法。
1951年五六月间,开始实行新的供应体制,统一了全军的供应标准。
为满足志愿军官兵对蛋白质的需要,国内有关部门首先向志愿军提供了花生米,后来又运送去了大批罐头。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志愿军指战员的战斗情绪,使他们在战斗间隙和战斗准备中,始终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现在电力不缺了,就又搞多几个电动磨面机和粉碎机。夏季的农作物已经收获,不管是小麦还是大豆芝麻,以及红薯土豆,在王弟仁不计成本提供浇地,和供应化肥的情况下,在严重旱情下虽然有所减产,仍然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
王弟仁让独立团出面进行收购。一说是要做灾区人民救命粮,群众都踊跃参与。
红薯和土豆先是成了切成片,晒成了干。粉碎机和磨面机开足马力,小麦直接磨成面粉,连麦麸都没有除。这是救命粮,口感和营养虽然差一点,但是,比树皮草根还是好太多。
甚至蝗虫粉也有添加,然后从主位面去取了一些面粉和面袋。将磨出的面粉按比例,混合了适量的盐塘。
当然,小麦粉只加了一半,以期做出更多的食品,这是救命粮,可不是军粮,加上杂粮粉、红薯干粉、土豆干粉、花生粉,红薯茎粉做成营养粉,安排各村,进行炒制,做成炒面,这些工作就没有在陈家峪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