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今日,都在忙些什么?”
“回陛下,太子殿下正在东宫习政殿,同魏徵大人、苏侍郎他们议事呢。听说是为了黄河沿岸几处州县的屯田,殿下还提了些修缮水利的新鲜章程。”
李世民“嗯”了一声,面上没什么波澜。
黄河屯田,向来是他盯着的重中之重,关乎国库军粮。
承乾这小子,倒也开始上心了。
“让他拟个条陈上来。”李世民的语气平淡,却不容置喙。
几日后,一份条陈工工整整摆在了李世民的御案上。
数千言,详尽分析了现有屯田政策的利弊,又针对几处关键水利提出了改进之法,后头还附了几幅简易却能看明白的工程示意图。
李世民看得慢,有时会停下来,手指在图上比划一下。
条陈的最后,太子写得很谦和,只说是听了父皇的教导,又和臣子们商量,自己只是做了个整理。
李世民合上条陈,看向房玄龄。
“玄龄,你瞧瞧这份东西,太子这回,可算有了些章程?”
房玄龄接过,仔细翻阅。他脸上神情微动,有些意外。
“陛下,殿下这份条陈,确非虚言。尤其水利改建之处,若能依此行事,当省不少力。只是……”他顿了顿,“这工程规模不小,只怕耗费钱粮颇巨。”
李世民摆了摆手。
“钱粮的事,朕自有主张。既然他有这个念头,便让他放手去做。”
“传朕旨意,户部、工部,务必全力配合东宫。”
李世民的声音在甘露殿内回荡,不轻不重,却似有千钧之力。
“所需的钱粮,先从查抄魏王府的家当里拨付。”
房玄龄躬身领命,心中却翻腾起来。
陛下此举,已然是将国之钱袋、民之生计,都压在了太子肩上。
这分量,太重了。
旨意快马传到东宫。
李乾接过,叩首谢恩,面上瞧不出半分欣喜若狂,平静得让传旨的内侍都有些意外。
他甚至没多问一句细节,只挥了挥手,示意内侍退下。
东宫的灯火,便夜夜亮至更深露重,几乎成了长安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批阅如山的日常政务,李乾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与工部、水利的老行家们身上。
那些繁复的图纸被摊开,一次次被推翻,又一次次被重新勾勒。
偶尔,他会脱下太子常服,换上一身寻常百姓的短褐,带着常胜并几个亲卫,不乘车辇,只骑着寻常马匹,径直往图纸上标记的河段去。
有时是烈日当头,有时是细雨蒙蒙,他卷起裤管,亲自踏入泥泞,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河工们一同勘察。
甘露殿内,李世民正听着王德的回报。
“陛下,奴婢听宫外的人嚼舌根,说太子殿下前儿个在渭水支流的一处河滩上,为了一段堤坝的选址,跟几个老河工争得脸红脖子粗,嗓门儿大得隔着老远都能听见。”
王德的声音压得低低的,带着几分小心。
“哦?那后来呢?”李世民捻着奏折的指节微微一顿。
“后来啊,”王德赔着笑,“听说太子殿下琢磨了半宿,第二天一早,就亲自去跟那几个老河工赔了不是,还说要采纳他们的法子,把原先图纸上的位置给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