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梵蒂冈的永乐大典(2 / 2)

花屋湘军传奇 萧一刀 2484 字 16小时前

\"欢迎来到Archivum Arcanum,\"主教的声音突然变得庄严肃穆,\"绝密档案室。\"

门开的瞬间,周宽世感到一阵奇异的香气扑面而来,那是他熟悉却又久违的气息。

檀香、墨香和古老宣纸混合的味道,与地上图书馆中欧洲典籍的气味截然不同。

当他的眼睛适应了室内昏暗的光线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如遭雷击。

整齐排列的红木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蓝布封面、黄绢包背的线装书。书脊上用金粉题写的楷书在烛光下熠熠生辉《永乐大典》。

周宽世的双腿突然失去了力量,他不得不扶住身旁的书架才不至于跪倒在地。

这些装帧、这些字体、这种纸张,毫无疑问,这是大明永乐年间编纂的那部旷世巨着,传说中收录了自古至明初所有重要典籍的百科全书。

\"这...这不可能...\"周宽世的声音颤抖着,\"《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明末就已...\"

\"失踪了?\"主教接过了他的话,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微笑,\"是的,按照你们的历史记载是这样。但实际上...\"

\"这不可能......\"

他的官靴在石地上打滑。烛台脱手,滚落时照亮了整面墙的书架。

那里整齐码放着上千册蓝布封面的大书,每一册的书脊上都烫着熟悉的金字:《永乐大典》。

周宽世跌坐在地。他想起幼时在岳麓书院,山长指着空荡荡的西厢房说:\"这里本该放着永乐大典的副本,可惜甲申之变后......\"

此刻那些消失的典籍就在眼前,隔着薄薄的玻璃,散发着淡淡的樟脑味。

最上层的一册微微凸出,像是经常被人取阅。他颤抖着取下,蓝布封面下竟藏着另一个皮质书衣。

翻开扉页,一行拉丁文题记赫然在目:\"致亲爱的伽利略,愿这些东方算术助你解开星空之谜——利玛窦,1609年。\"

书页间滑落一张泛黄的图纸。周宽世展开一看,浑身血液都凝固了——那是《武备志》中的\"神火飞鸦\"图样,边缘密密麻麻标注着意大利文笔记。

图纸背面用朱砂盖着礼部的官印,印文已被血渍晕开大半。

\"原来如此。\"他忽然笑出声来,笑声在密闭的石室里撞出回音。

那些在英吉利看到的蒸汽机,那些在普鲁士见识的后膛炮,甚至巴黎街头孩童玩的竹蜻蜓,全都能在这些书页里找到源头。

窗外传来晨祷的钟声。周宽世迅速撕下三页塞进贴身的荷包:一页记载着\"火龙出水\"的配方,一页是《农政全书》里的治蝗方略,最后一页绘着郑和宝船的龙骨结构。

周宽世踉跄着走向最近的一个书架,手指颤抖着触碰那些典籍。

他的指尖感受到了宣纸特有的细腻纹理,那种触感让他想起了年少时在私塾读书的日子。

他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册,翻开泛黄的纸页,墨香立刻涌入了他的鼻腔。

\"《周易》注疏...\"周宽世喃喃自语,辨认着那些熟悉的竖排文字,\"这是宋代理学家的注释版本...\"

他的目光扫过书架,粗略估计这里至少藏有上千册《永乐大典》。

而据他所知,这部巨着共有一万一千多册,这意味着...

\"你们...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些的?\"周宽世转向主教,声音中压抑着愤怒与震惊。

蒙特尼格罗主教的表情变得难以捉摸:\"十七世纪初,我们的传教士在北京活动时...收集了不少珍贵文献。当时正值明朝衰亡,许多宫廷藏书流落民间...\"

\"收集?\"周宽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个词,\"还是掠夺?\"

主教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走向房间深处的一个特别陈列柜:\"提督阁下请看这个。\"

柜中陈列着一份精美的卷轴,展开的部分显示这是一幅明代宫廷绘制的世界地图。

令周宽世震惊的是,地图上不仅精确标注了欧亚大陆的海岸线,甚至还包括了非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比他现在所知的任何欧洲地图都要详尽准确。

\"你们的历史学家总说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记录已经失传,\"主教轻声说道,\"但实际上...它们一直在这里。\"

周宽世感到一阵眩晕,他扶住陈列柜的边缘才稳住身体。

这些典籍中蕴含的知识,天文学、医学、工程技术、哲学思想,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而欧洲,正是从这些来自东方的智慧中汲取了养分,才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飞跃。

\"为什么让我看到这些?\"周宽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主教沉默了片刻,然后直视着周宽世的眼睛:\"因为时代变了。

蒸汽船和电报正在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秘密终究无法永远保守。

而且...\"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我们也在寻找...某种合作的可能性。\"

周宽世的大脑飞速运转。眼前这个欧洲宗教领袖的话语中似乎隐藏着多层含义。

是真心希望文化交流?还是另有所图?这些典籍对中国的复兴至关重要,但他必须谨慎行事。

\"主教大人,\"周宽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这些典籍对全人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希望能...\"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楼梯传来。一名年轻修士慌张地冲进档案室,在主教耳边低语了几句。主教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

\"提督阁下,恐怕我们的参观必须提前结束了,\"主教迅速恢复了平静的表情,\"教廷有紧急事务需要我立刻处理。\"

周宽世知道此刻不宜多问,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在主教催促的目光下,他最后看了一眼那些珍贵的典籍,将手中的一册《永乐大典》小心翼翼地放回原位。

离开档案室时,他在借阅簿上看到最新的一行记录:\"1862年9月12日,达尔文先生借阅《本草纲目》禽部·卷四十七。\"

周宽世离开时,也注意到主教特意锁好了每一道门,并向守卫下达了加强警戒的命令。

这个细节让他心中一沉,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显然被欧洲人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可以共享的人类知识遗产。

回到阳光下的那一刻,周宽世眯起眼睛适应突如其来的光亮。

圣彼得广场上,一群鸽子扑棱棱地飞过,在蓝天下划出优美的弧线。这平常的一幕此刻在他眼中却充满了讽刺。

东方丢失的知识,却在西方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