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年,南京,高阳郡王府。
当今二皇子,高阳郡王朱高煦,抱着他和郡王妃韦氏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笑得很是开怀。
也不怪朱高煦高兴。
此前因堂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久就大肆削藩,连废四王,湘王朱柏,更是被逼得阖府自焚而死。
他爹燕王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于封地起事,奉天靖难。短短四年,便一路从北平攻进南京。建文火烧宫殿后不知所踪,他爹登基为帝,改元永乐,他这燕王次子,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皇子。
当然,他可不是什么坐享其成,只靠老爹躺赢的家伙。
此次靖难之役,他也随军出征,作战勇猛,不畏生死,屡次救他爹于危难之中,可谓战功赫赫,他这蟒袍下的一身伤疤,就是他荣耀的证明。
最主要的是,他爹之前在营帐中,曾亲口对他说过:“世子多病,汝当勉之”,还有什么“高煦类我”之类的话,这意思不就是比起体弱的大哥,他爹更看好他这老二成为继承人吗。
前不久内阁那群大臣又上了请立太子的折子,他爹也去鸡鸣寺,探望了姚广孝那个神棍和尚,还密谈良久。
看样子,他爹应该是准备实现承诺,封他为太子了,到那时,他一定会好好安慰失落的老大,让他安心的。
毕竟老大从小身子骨就差,多走几步就气喘吁吁的,虽说心宽体胖,看起来颇有福气,但这大明朝的重担,以后怕还得是靠他这老二担着。
当然,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未来他上位,会好好善待老大和老三的,不过这最像老爹最得老爹喜欢的,还得是他啊。
想到这里,朱高煦嘴角的弧度不由得越发上扬,看着怀中玉雪可爱的女儿,只觉得越看越喜欢,瞧瞧这眉眼,尽会挑本王和王妃的优点长。
如今本王也有了孩子,往后可不能再叫瞻基大侄子专美于老爷子前了。虽说头胎是个女儿,但先开花后结果嘛。
就是本王这女儿,是不是太安静了些,不哭不闹的。当初大侄子刚出生时,他和老三还跟着爹在外征战呢,也不曾见过,难不成,刚出生的小孩都这样?
朱高煦不由得单臂护住寸心,另一只手轻抚如今未蓄多少胡须还算光洁的下巴,面露困惑,若有所思。
但即使如此,也掩盖不住他周身洋溢的喜气,天潢贵胄,父慈子孝,娇妻爱女,兄友弟恭,他朱高煦,妥妥的人生赢家嘛。
这朱高煦怀中所抱的女儿,就是寸心了。
这一次的小世界,又没有多少灵气,倒叫寸心有些抬不起兴致。
不过想到改变这一世化身的命运起码还能有保底修为后,寸心还是打起精神,睁着圆润明亮好似葡萄般的大眼,四处张望起来。
藕节似的小手臂不小心挥到她这一世的父亲朱高煦身上,倒叫他眉峰一动,咦,他这女儿,难不成是继承了他的天生神力?才这么点大,打在他身上,还真有些痛。
好哇,不愧是本王的女儿,明日就进宫,把这喜事告诉老爷子。来日他再亲自教女儿习武,到时他们祖孙三代,同上战场,征战外族,为大明开疆扩土,平定边塞,定是佳话。
朱高煦想得倒是很好,但很可惜,没过多久,一道旨意,就打破了他的幻想,也冲散了他新得爱女的喜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二皇子高煦,年少勇猛……特加封为汉王,封地云南……”
哪怕这圣旨中间部分肯定了他在靖难之役中的功绩,将他夸的天花乱坠,朱高煦也是面色微僵,高兴不起来,待宣旨太监读出后面皇上将他封为汉王的话后,朱高煦心中的不好预感终于成真,这老爹!竟然出尔反尔!
此时的朱高煦,还不懂什么是画饼,他只知道,他爹竟然还是封了体弱多病连战场都无法上的大哥做了太子。并且还将遥远贫瘠的云南给他赐为了封地。就想这么将他打发出京就藩?绝无可能!
对于三弟朱高燧也一同被加封为赵王一事,朱高煦倒是没什么微词。
毕竟当初起兵之时,三弟年纪虽小,也是随他和爹一同上了战场的。
可以说,他们两个,都是为了自家流过血拼过命的,老大呢,老大一直窝在北平,凭什么现在来摘果子?最主要的是,爹他心中,难不成最看重的不是他,是老大吗?!
而且凭什么三弟可以留守北平,他却只能被打发去封地?别以为他不知道,爹早就想将国都迁去北平了,到时候,老大和老三都能留在老爹身边,就他被远远踢出去是吧?他不服!
朱高煦心有不甘,愤愤不平,很是入宫闹了一场。
虽说封地未改,但到底是不用再急着阖府收拾行李前去偏远的云南了。
而且父皇朱棣几句似是而非仿若掏心窝子的话,也让朱高煦重燃起希望。
看来爹他老人家还是看重他的,都是老那起子文官酸儒多事,逼得爹无奈立了老大这嫡长子为太子。哼,他早晚会让那些家伙明白,若他朱高煦当了太子,也不会比老大差!
殊不知,当今圣上朱棣心中,也是颇为纠结。
若论性格武力,还是老二深得他心,当初战场之上,他对老二说的那些话,倒也不全然是忽悠自己儿子。他那时是真动了几分若是成事,或许可以立老二为他继承人的心思。
但老大自幼就被他爹太祖洪武帝立为世子,性情敦厚,兢兢业业,在他外出征战之时固守北平,护住幼儿女眷,打理内政,为大军输送粮草,从未出错。
哪怕他更喜欢能与他并肩作战甚至多次于危急时刻拼命救他于水火的老二,也不得不承认,在文治方面,或许还是老大更为适合做这个太子,能够弹压住那些心眼子颇多的文官,协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