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制度实验(1 / 2)

陈家村的冬天,比往年更热闹。

不是因为天气,而是因为消息——

蜂窝制度被纳入“省级治理创新直通车重点支持对象”。

什么意思?

别人修路得等批文、挖渠得看审批、建集体厂房要跑三层部门。

陈家村只要制度议案通过、流程走完、档案上传——可以直接开干!

文件一下,整个陈家村炸了。

“咱这是要建厂?”

“不止!还有合作社分账制度升级、青年村务轮岗试验、村办小学共育计划全都能上了!”

“我们村现在是‘制度特区’了?”

张玉英当场掏出一张红头批文,在晒谷场上高声念出:

“即日起,陈家村制度通过即视同小型政策试点程序合规,无需逐级报批,结果由平台反馈与监督组备案后自动生效。”

群众都惊呆了。

“这是……把我们村的话,当政策执行?”

“我们说一声,就能立规矩、分地、调账、开项目?”

有人甚至激动得红了眼眶:

“这要搁以前,咱写制度就是给自己交代;现在——是给国家开道!”

爽点拉满。

而就在全村沸腾时,陈鹏飞却板着脸开了村务会:

“别高兴太早。”

“他们给你刀,不代表你能舞。”

“刀落谁手、怎么舞、能不能砍对地方,才是真正的试炼。”

众人一怔:“什么意思?”

陈鹏飞抬手一指:“打开后台,拉出‘未触达群体制度满意度’数据图。”

林璐璐手速飞快,后台屏幕上浮现一条条红线。

其中一条赫然显示:

“15-30岁青年群体,制度参与度最低,制度信任指数连续三月下降。”

吴凡大吃一惊:“年轻人不信制度?”

张浩眉头紧锁:“这不对啊,制度给了他们代表权、轮岗机会、监督表格……怎么还不认?”

陈鹏飞冷冷一笑:

“他们不是不认制度,他们是不认‘你们写的制度’。”

“他们心里明白——你们是老一辈,你们吵得出制度,你们有威望,他们没有。”

“他们怕进制度会场,不是怕丢脸,是怕‘自己说的不算’。”

“他们不是不信制度,是不信自己。”

“要让制度真正扎下去,不是让他们学习制度,是让他们——主导一次制度。”

张玉英立刻反应:“你想让年轻人自己主持共议会?”

“不。”

陈鹏飞摇头,缓缓道出一句话:

“我要——年轻人自己写一整套新制度。”

“从提案、试点、失败、返修、再试、定稿、投票——一套都不能少。”

“主题不限,结果不限,失败不追责,成功不加名。”

“只看一件事——你敢不敢动手写!”

林璐璐眼睛一亮:“这就是……制度孵化实验?”

陈鹏飞目光如炬:

“我要做的不是制度孵化,是制度‘去父权演化实验’。”

“我们老的那一套——要主动退出一次舞台。”

“轮到他们,把他们这代人的‘规矩’,写出来了。”

吴凡咽了口唾沫:“这要是成了……”

张浩咧嘴一笑:“那我们村——要出全国第一批‘制度青训营’了!”

张玉英猛地拍桌子:“我支持!”

“我老了,我骂人有经验,但我不如他们脑子快。”

“这群娃要是能写出点不一样的东西……说不定比咱还狠!”

陈鹏飞点头:“一周内,招募50名15-25岁青年,自拟制度议题,自建制度流程。”

“我们只提供平台与记录,不干预、不代笔、不修正。”

“我们只看他们‘生’,不问他们‘成’。”

蜂窝制度,开启——青年制度孵化·第一轮试验。

风,开始换方向了。

“青年制度孵化试验”一经公布,整个陈家村沸腾了。

尤其是那群平时吊儿郎当、刷短视频、打游戏、嫌开会无聊的年轻人,这回像是被一巴掌扇醒了。

“你说什么?写制度?我们?”

“我们不就是会议室墙角边上坐着的吗?”

“现在让我们主导一次制度运行?”

消息一出,不仅是陈家村本地,连周边的几个蜂窝节点村也坐不住了。

张浩亲自带着西川村的六个大学实习生来报名;

张玉英笑着送来龙虎村四个“扛把子级别”的高职青年;

甚至远在陇南片区的一个女娃娃,在平台留言里只说了一句:

“我爸以前是你们制度写手,现在轮到我。”

短短三天,蜂窝青年孵化营收到报名表134份,年龄跨度从16岁到26岁,议题五花八门:

?“村头篮球场使用权轮换制度”;

?“共养奶羊分奶份额议程草案”;

?“青年议事代表是否具有项目提案优先权”;

?“农村青年恋爱登记试验协议草案”;

?“村办电商收益是否可以在制度上单列青年分账口”……

每一个议题,都不像“正经事”。

可每一个议题,都——扎心。

扎在“他们关心的地方”,扎在“我们不愿碰的角”。

陈鹏飞看着满墙的草案名册,嘴角一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