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最优秀的制度(1 / 2)

随即,一位分管副组长说了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后续走势:

“这制度有点东西。”

“不是城市设定的‘规矩’,是田野长出来的‘律法’。”

“建议成立专项督导组,试点‘蜂窝机制观察计划’。”

……

消息传到陈家村,是十天之后。

林璐璐接到通知电话的那一刻,整个人愣住了。

“鹏飞哥,省委那边要派调研小组,下个月分批次入村,还要带中央信息中心的人,做一次蜂窝全节点的‘制度流动性现场测评’。”

“你听懂没有?”

“咱们——要进中央制度评估名单了!”

陈鹏飞没什么表情,只问:“这次来,还要改名吗?”

林璐璐摇头:“不要了。连‘蜂窝’两个字,都要保留。”

“他们说——这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已形成内部纠错机制、外部支援路径、复盘归档流程’的去中心村级制度网络。”

“原话是:‘能跑、能错、能活、还能教别人错的制度,值得国家支持一次。’”

陈鹏飞点了点头,没说话,只转身走回祠堂,把墙上的一句旧标语撕下,换上新的一张:

“制度,不是等来的。”

“制度,是被干出来的。”

这句标语,拍照上传后,被蜂窝平台的村务员们一夜之间刷成了新首页口号。

蜂窝网络,也进入了新的运行模式——

“内守秩序,外放火种。”

陈鹏飞布置了三件事:

第一:所有节点村每周必须召开一次“制度错误复盘会”,每次记录三条最小错误、两条修复建议、一条失败流程图。

第二:建立“制度野史档案库”,将那些失败过、争议大的、被民意推翻的制度——全数保存、去标签、开放阅读。

第三:启动“百村讲习逆推计划”——从蜂窝外的非成员村中选100个做“陪走试点”,每个节点村认领一个,以“结对子”的方式推动制度扩散。

这项计划,后来被媒体命名为:

“制度反哺工程”

但蜂窝自己内部管它叫:

“火种再起。”

……

七月初,第一批陪走村开始报到。

第一批是来自豫西、川北、鲁南、皖北的4个非成员村,条件极差,甚至有的村连统一的议事制度都没建立过。

但他们来了。

不是因为蜂窝发了邀请,而是因为——他们听说:

“你们那里,让我们自己写制度。”

“不是教,不是派,不是管。”

“是坐下来,一张纸,一根笔,写我们自己的。”

陈鹏飞迎接他们的方式也简单。

没有领导讲话,没有横幅标语,只有一句话:

“地在这儿,桌也在这儿。”

“你们怎么想,就怎么写。”

“写错了,我们一起改。”

“但——别等人来批,别问是不是规矩。”

“规矩,从今天起,就从你手上长出来。”

陪走计划刚启动,第一批试点村就出了事。

鲁南的青沟村,是个典型的“政策吃惯了”的村子。早年搞过精准扶贫,村民习惯了上面发文件,干部带头干,村里配合签字走流程。谁说话最大?当然是村支书。谁决定干不干?当然还是村支书。

可这次来了蜂窝制度讲习员张玉英,对方第一句话就让人炸了锅:

“今天这会儿,谁家人最多,就谁先提方案。”

村支书老吕拍案:“不行,我是村支书,我来说!”

张玉英笑:“你可以说,但今天咱们走‘议事人制’,不是‘干部制’。你也得排队。”

老吕脸都青了:“我干了三十年村务,现在让我和那些懒人排队?那我干个屁啊!”

村民们一听这话,也不买账了。

“你干三十年,我们也没见村里账单贴几张!”

“凭什么你家每次都能分到头?”

“这次制度是咱们自己写的,凭啥你先说?”

一时间,场面几乎要失控。

张玉英不慌不乱,从桌子底下拎出一块板,砰地放在中间。

“今天写制度,第一条——每家一票,不论你是谁。”

“你要不愿意写,就在这板上写一句话:‘我不信制度,我只信人。’签上名。”

“我给你框子画好,字也预留了。”

她说完,把笔一丢,转身就走。

老吕涨红着脸站了五分钟,最后咬牙坐下了。

他没写“我不信制度”,而是自己提了第一条——

“共田分账按人力算,家庭老小平均记工。”

张玉英看着纸,点头:“好,你这条,我们接收。”

“可你不是支书,是第一位制度参与人。”

从那天起,“制度参与人”的称谓,开始在陪走村里流传开来。

不是干部,不是代表,不是“被选出来的”,而是“真写了、真提了、真签了”的人。

蜂窝平台为此新建“制度参与人名单库”,只要你在制度起草、审核、修订、试行四个环节中完成一次角色转变,就会被永久编号,成为“一级制度公民”。

这不是政治荣誉,也不是奖状,更不是津贴。

可就是因为这一点点认同感,越来越多原本冷眼旁观的村民主动加入制度讨论。

“我提议家有老人优先分早班地。”

“我提议账册贴在村东大槐树旁,大家都能看。”

“我提议不管谁当代表,每半年必须轮换一次。”

这些话,一次比一次真诚,一条比一条朴素,却一条条被写进了制度试行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