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飞这娃子,不简单哪!”
天刚蒙蒙亮,陈家村广播喇叭一开,村支书陈老顺的嗓门就传遍了全村:“今天上午九点,村口槐树下开大会!凡是家里有壮劳力的都来,事关村里大事,不来你后悔一整年!”
“又开什么大会啊?”陈奶奶一边烧火一边问。
陈鹏飞正系着裤腰带往外走,回头笑着说:“奶,今天不是小事,是大事,等会我给你摆明白。”
到了九点,村口那棵槐树底下已经围了不少人。陈支书穿着一件灰褂子,拿着喇叭站在石头上,陈鹏飞就在他身边。
“都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为了咱村的前途!”陈支书开门见山,“鹏飞同志要给咱带来两个好项目,蜂场和罐头厂!以后不光是咱村吃得上罐头,咱还要往外卖,卖到县城,卖到市里!”
一听这话,村里炸开了锅。
“卖到城里?咱们?”
“真的假的?”
陈鹏飞举起手,朝大家压了压声音:“大伙先听我说完。”
他慢慢扫了一圈,语气郑重,“我们陈家村不是资源最好的,也不是离城最近的,但我们人勤快,肯干。蜂场和罐头厂不是哪个村都能干起来的,咱能干,是因为咱有人、有地、有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传艺,还有点我从局里学来的门路。”
“这两个项目,县里批了,省里也通过了。现在,我代表商业局,宣布陈家村成为试点村。试点成功,今后不止这两样,咱们村就是样板村,是上头的牌面!”
众人一听,眼睛都亮了。连一向不爱吭声的王老三也开口:“那咋分呢?谁出地,谁出人,最后是咋分?”
“说得好!”陈鹏飞点头,“项目是咱村的,但不靠一两个人,全靠大伙伙计。出工的记工分,干得多的年底多分,家里有地、能养蜂的可以入股,咱不白用谁的力,也不占谁的便宜。咱的口号就一句:村里干事,人人有份!”
“还有,罐头厂前期咱村里先建加工点,借用旧祠堂;蜂场就在后山,靠山吃山,咱养原生态蜜蜂;罐头我们自己做,原料也自己种,苹果、山楂、橘子,秋后就能收。国家那边会派技术员来,咱跟着学。”
话音刚落,人群里爆出掌声。
“那……那我们这些老人还能干点啥?”有老人弱弱发问。
“能!”陈鹏飞声音拉高,“老人能干点轻巧的活儿,比如剪果皮、洗果子、看蜂箱、打扫清洁,按时出勤也记工分。分红不多,但吃喝有保障。年轻人主力上,要干出咱陈家村的名堂!”
说话间,陈奶奶拄着拐杖站起来,咳了一声:“我第一个报名,老陈家人做事,我信!”
“我也报名!”三婶刘秀华拍了大腿,“我家强子东子都让他们去,家里事我顶着!”
“俺家也行!”
“我能干抬水!”
“我上山背柴火也行!”
这一下,人群呼啦啦炸开了。有的喊报名,有的主动要求分工,还有年轻人跑去翻农具,恨不得马上干起来。
当然,也有几个老人站在一边,神情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