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府只说两点,一是不可压榨诸柘的收购价,每亩地九两白银的价格是本府定下的,以后只许涨,不许降。
以后每年农户种植诸柘前也要像今年一样,提前与农户签订收购单据。
就是遇到灾年田里颗粒无收,也要给农户补偿。
此外,一块地区的诸柘种植数量不得超过本县良田的三分之一。
民以食为天,不能因为种植诸柘误了粮食。
二则是将诸柘制成红糖或白糖的作坊里,你要吩咐下面的人多用女工。”
卫辞的这些话第一条也就算了,闫通判能理解他为何要这样说。
这是在维护农户的利益,可制糖的工坊为何要多用女工?
闫通判忍不住询问卫辞:
“大人,为何要多用女工?大量女子走出家门做工,岂不是不安分?”
卫辞是看他的母亲开办的工坊爱用女工。
也理解母亲想要帮扶这个时代的女子一把,因此才这样吩咐。
但对外他不能这么说,这不符合士大夫的利益,因此卫辞告诉闫通判:
“婆媳矛盾乃千古难题,这天下的女子若不是迫不得已,就没有爱和婆婆一块住的。
她们是手中无权,兜里也没钱,在家中说不上话,所以不得不和婆婆相处。
但只要给她们挣钱的机会,提高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不愁她们不闹着分家。
只有她们闹着分家了,灵川县才有机会在三年内升为上县。”
闻听此言闫通判只觉醍醐灌顶,他是典型的男人思维,以前总觉得不能给女人太多权利。
否则就是牝鸡司晨,就是颠倒乾坤,却不曾想还有这种解读。
如此看来,凡事还都有两面,以后也可以适当给女人一些权利。
想通这些后,闫通判向卫辞拱手行礼道:
“大人放心,属下绝不让大人失望。”
闫通判风风火火的办事了,对于闫通判的能力卫辞还是信任的,否则也不会让老师特意把他调过来。
将事情交给闫通判后,卫辞有了空闲,又去府学讲了几堂课。
如今卫辞在静江读书人的心中威望越来越高。
静江的百姓对他好感度也极高,卫辞有一次路过茶楼,还听到里面的说书先生讲他如何智破枯井藏尸一案。
说的那叫一个曲折离奇,听的人热血沸腾,都快赶上他写的《少年包青天》里的案情了。
很快《红糖记》也问世了,霓裳苑的周班主把戏词写的顺畅接地气。
卫辞特意交代他不用把戏词写的特别唯美,因为他是要这折戏火遍大连南北。
要许多百姓喜欢,他们喜欢才会注意静江的红糖。
戏词写的太过唯美文绉绉,他们听不懂怎么办。
因为红糖记的剧情跌宕起伏,还涉及皇家爱情。
主要是狗血能调动人的情绪,所以一上映反响十分不错。
许多人听一遍不够甚至会听第二遍。
卫辞拿到戏本当即发动自己的人脉,先往京中家里寄了一套,请母亲出手营销这出戏。
然后又送往江南,请当年在江南书院的的同窗帮忙,让他们帮忙改戏词,并在江南推出这折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