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武文世王公传(下)(2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3306 字 10小时前

广平哀王曹俨,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被封为王,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评述:**

魏朝的王公们,名义上拥有封国,但实际上并无治理国家的实权。他们被严格限制,如同被关在监狱里一样。他们的爵位和封地经常变动,大小不一,每年都在变化。骨肉亲情被疏远,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淡漠。魏朝的制度竟然如此弊端丛生!

袁准说:魏朝建立后,正值天下大乱之后,人口减少,无法完全按照古代的制度来治理。于是,魏朝的诸侯王们虽然有封号,但实际上只是空有名头,没有实际的封地。每个王国只有百余名老兵守护,名义上是诸侯王,实际上却与普通百姓无异。他们与封地相隔千里,没有朝见的礼仪,也没有与其他诸侯国的会盟制度。诸侯王们的游猎范围不得超过三十里,还有专门的官员监视他们的行为。这些王侯们甚至希望能成为普通百姓,却也无法实现。这种制度既违背了诸侯国保卫国家的初衷,也破坏了亲属之间的亲情。

《魏氏春秋》记载,宗室曹冏曾上书说:“我听说古代的君王,一定会分封同姓诸侯以示亲近,也会封赏异姓功臣以示贤能。《左传》说‘任用贤能,亲近亲属’,《尚书》说‘弘扬美德,亲近九族’,《诗经》说‘怀德则安宁,宗族是屏障’。由此可见,没有贤能之人无法建立功业,没有亲属无法辅助治理。如果只依靠亲属,国家会逐渐衰弱;如果只依靠贤能,可能会导致权力被篡夺。古代圣王深知这一点,因此广泛任用亲疏之人,既利用近亲的力量,也借助贤能的辅助。这样,国家在近处有宗族的保卫,在远处有贤能的辅佐,兴盛时共同治理,衰败时共同守护,安定时共享幸福,危难时共同承担灾难。因此,国家能够长久繁荣,世代相传。

如今,魏朝虽然明确了尊卑之法,但在亲近亲属方面仍有不足。《诗经》说‘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意思是兄弟之间在危难时刻应相互救援,共同面对忧患。虽然兄弟之间可能有矛盾,但在外敌入侵时仍会团结一心。然而,如今的情况并非如此,有些被任用却不被重用,有些被闲置却不被任用。一旦边境告急,城门紧闭,亲族们无法相互扶持,国家失去了可靠的卫士。

我深感忧虑,夜不能寐,希望能向朝廷献上我的忠诚,提出我的建议。我根据所见所闻,分析了成败的原因。从夏、商、周三代来看,历经数十代,而秦朝仅传两代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三代的君主与天下百姓共享国家,百姓与国家同忧共乐。而秦朝的君主独揽大权,百姓无法分担国家的忧患,因此一旦国家倾覆,无人救援。

古代的君主知道单靠自己治理国家无法长久,因此与他人共同治理;知道单靠自己守护国家无法稳固,因此与他人共同守护。通过任用亲疏之人,建立内外的屏障,使国家轻重相宜,亲疏相辅,避免了叛乱的发生。即使在衰落之时,也有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维护礼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逐渐衰弱,最终被强国吞并。到了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国几乎灭绝,只有燕国和卫国勉强生存,但也都弱小不堪,受到秦国和齐、楚等国的威胁,自身难保,更无暇顾及其他。

到了周王赧时期,他被降为平民,但诸侯国之间仍然相互扶持,维持了四十多年的无主局面。秦国凭借地理优势,采用欺诈手段,逐步吞并了其他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却不知这种制度的弊端。淳于越曾劝谏秦始皇,希望他分封子弟,但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偏见,拒绝了这一建议。最终,秦始皇死后,国家无人继承,政权落入奸臣之手,导致赵高之流诛杀宗室,胡亥残暴无道,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如果秦始皇采纳了淳于越的建议,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那么即使子孙有失道的行为,也难以轻易被推翻。汉高祖刘邦正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分封子弟,建立了强大的诸侯国,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汉朝。然而,汉朝的分封制度也存在问题,诸侯国过于强大,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贾谊曾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力量,但汉文帝没有采纳。到了汉景帝时期,晁错建议削藩,引发了诸侯国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使诸侯国逐渐衰弱。到了汉成帝时期,王氏专权,刘向劝谏成帝重视宗室的力量,但成帝未能采纳。最终,王莽篡位,汉朝宗室王侯失去了权力,甚至有人颂扬王莽的恩德,令人悲哀。

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恢复了汉朝,但未能吸取秦朝的教训,仍然实行郡县制,削弱了宗室的力量。到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廷无人反抗,宗室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汉朝灭亡。

魏朝的太祖武皇帝曹操,凭借圣明的资质和神武的谋略,挽救了国家的危机,恢复了汉朝的统治。然而,魏朝在治理国家时,未能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仍然实行郡县制,削弱了宗室的力量。诸侯王们虽然有名号,但没有实际的权力,宗室成员被排斥在政治之外,无法参与国家的治理。这种制度无法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今的州牧、郡守等地方官员,实际上拥有古代诸侯王的权力,他们可以掌控大片土地和军队。然而,宗室成员却无法参与其中,无法与他们相互扶持。这种制度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如今,朝廷任用贤能之人,他们可以担任重要职务,但宗室成员却被限制在小县或低级职位上,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种制度不利于激励宗室成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古人说:“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因为它们有很多脚可以相互扶持。国家也是如此,只有宗室和百姓相互扶持,国家才能稳固。如果根基不稳,国家就会像枯树一样容易倾倒。因此,圣明的君主在安定时不忘危机,在生存时不忘灭亡,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长治久安。

曹冏,是中常侍曹叔兴的侄子,少帝的族祖。当时,天子年幼,曹冏希望通过这篇奏疏让曹爽有所感悟,但曹爽未能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