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贾逵传(2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2615 字 10小时前

据《魏略》记载,贾逵担任豫州刺史后,对曹丕说:“我在宫门守卫了六年,现在宫门刚刚开放,我就被派到外地。希望殿下为百姓着想,不要违背天意和民心。”当时天下刚刚安定,州郡的管理大多松懈。贾逵说:“州刺史本来是派出去监督各郡的,用六条诏书来考察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所以他们的职责都是严格执法,有督察的才能,而不是以宽厚仁爱着称。现在地方官吏无视法律,盗贼横行,州里知道却不去纠正,天下还能从哪里得到公正呢?”他上任几个月后,兵曹从事才回来,贾逵审查了那些阿谀奉承、不依法办事的二千石以下官员,全部上奏免职。曹丕说:“贾逵才是真正的刺史。”于是向天下宣布,以豫州为榜样,赐贾逵关内侯的爵位。

贾逵担任豫州刺史时,豫州南部与东吴接壤。他加强了边境的侦察,修缮兵器和铠甲,做好了防守和作战的准备,使得吴军不敢轻易侵犯。他在对外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对内积极治理民事,修建水利设施。他堵塞了鄢水和汝水,修建了新的水坝,还截断了山间的长谿水,建造了小弋阳陂。此外,他还开通了二百多里的运输渠道,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贾侯渠”。

黄初年间,贾逵与诸将一起征讨东吴,在洞浦击败了吴将吕范,因此被晋封为阳里亭侯,加封为建威将军。曹叡即位后,又增加他的食邑二百户,加上之前的共四百户。

当时,孙权驻扎在东关,位于豫州南部,距离长江四百多里。每次吴军发动进攻,总是从西边的江夏或东边的庐江出发。而魏国的征讨也主要通过淮河和沔水进行。当时豫州的军队驻扎在项地,汝南、弋阳等郡的军队只能守卫边境。孙权没有北方的后顾之忧,一旦东西两线有紧急情况,他可以集中兵力互相支援,因此魏军常常处于劣势。

贾逵认为,应该开辟一条直通长江的道路。如果孙权选择自守,那么吴军在东西两线就无法互相支援;如果吴军无法互相支援,那么东关就可以被攻取。于是,他把军队转移到潦口,提出进攻东关的计划,曹叡认为这个计划很好。

吴将张婴、王崇率众投降后,太和二年(228年),曹叡命令贾逵率领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支部队,从西阳直接向东关进军;曹休从皖地出发,司马懿从江陵出发。贾逵到达五将山时,曹休上报说吴军有投降的迹象,请求深入敌后进行支援。曹叡下令司马懿暂停进军,贾逵向东与曹休会合。

贾逵估计吴军在东关没有防备,一定会集中兵力在皖地。如果曹休深入敌后作战,必然会失败。于是,他部署各将领,水陆并进,行军二百里后,抓到了吴军的俘虏。俘虏说曹休战败了,孙权派兵切断了夹石的退路。其他将领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提议等待后续部队。贾逵说:“曹休在外战败,退路又被切断,进不能作战,退不能返回,生死存亡就在一天之内。吴军以为我们没有后续部队,所以才切断了退路。我们现在快速前进,出其不意,这就是所谓的先发制人,打击敌人的士气。吴军看到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如果等待后续部队,吴军已经占据了险要之地,即使我们兵力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加快行军速度,多设旗帜和战鼓作为疑兵。吴军看到贾逵的军队,果然撤退了。贾逵占据了夹石,用粮食和兵力支援曹休,曹休的军队这才恢复了士气。

最初,贾逵和曹休关系不好。黄初年间,曹丕想授予贾逵符节,曹休说:“贾逵性格刚烈,平时就轻视其他将领,不能让他担任都督。”曹丕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等到夹石之战失败时,如果没有贾逵,曹休的军队几乎无法得到救援。

据《魏略》记载,曹休怨恨贾逵进军迟缓,于是责备他,还让主管官员命令豫州刺史去收拾丢弃的兵器。贾逵仗着自己心直口快,对曹休说:“我本来是为国家担任豫州刺史的,不是来给你收拾兵器的。”于是他带着军队返回了。后来,他和曹休互相上奏朝廷,指责对方。朝廷虽然知道贾逵说得有理,但因为曹休是宗室成员,地位重要,所以没有明确偏袒任何一方。

据《魏书》记载,曹休仍然怀恨在心,想找借口惩罚贾逵。但贾逵始终没有辩解,当时的人们因此更加敬重他。习凿齿评论说:“贤人总是虚怀若谷,内心谦逊,不与他人争执,又怎么会招致怨恨呢?那些有怨恨的人,一定是与他人对立,把胜负看得太重的人。如果因为个人的怨恨而导致国家失败、百姓受苦,那么即使对方失败,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对我没有好处,我又何必去这么做呢?这种想法,不过是小人之心罢了。如今贾逵忍住个人的怨恨,去解决曹休的困境,冒着危险去救援他,让功劳显现在明君面前,恩惠施加在百姓身上,自己也步入了君子的行列,让敌人也感到惭愧。即使是豺狼虎豹,也会因为这种行为而无地自容,更何况是曹休呢?所以说,帮助他人摆脱困境,是为了成就自己的胜利;不计较过去的怨恨,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心。这样,公义得以实现,私利也得到了扩大,这可以说是真正的善争。那些不能忘却胜负的人,如果不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胜利,是不可能成功的。”

贾逵病重时,对身边的人说:“我深受国家的厚恩,遗憾的是没能亲手斩杀孙权去见先帝。我的丧事,千万不要大操大办。”他去世后,被追封为肃侯。据《魏书》记载,贾逵去世时五十五岁。他的儿子贾充继承了他的爵位。豫州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怀念他,为他立了祠堂,刻了石碑纪念他。

青龙年间,皇帝东征时,乘坐辇车进入贾逵的祠堂,下诏说:“昨天路过项地,看到贾逵的碑像,心中十分感慨。古人说,担心的是名声不能流传,而不是寿命不够长。贾逵活着时立下赫赫战功,死后仍被人们怀念,可以说是虽死犹生。现在特地下令通告天下,以此来激励后人。”据《魏略》记载,甘露二年,皇帝东征时驻扎在项地,又进入贾逵的祠堂,下诏说:“贾逵死后仍受人爱戴,几代人都来祭祀他。听说他的事迹后,朕深感欣慰。从前先帝东征时,也曾在这里停留,亲自赞扬贾逵的美德。朕徘徊在这里,感慨万千。按照礼贤下士的传统,有时会清扫先贤的坟墓,有时会修缮他们的门庭,以此表示崇敬。现在请清扫祠堂,如果有损坏的地方,要及时修补。”

贾充在咸熙年间担任中护军。据《晋诸公赞》记载,贾充,字公闾,甘露年间担任大将军长史。在高贵乡公之难中,司马昭依靠贾充才得以免祸。贾充是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太宰,被封为鲁公,谥号武公。《魏略》的列传把贾逵、李孚、杨沛三人合为一卷,现在把李孚和杨沛的生平放在贾逵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