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程昱传(2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2715 字 11小时前

后来,天子迁都到许昌,任命程昱为尚书。当时兖州还没有安定下来,又任命程昱为东中郎将,兼任济阴太守,负责督管兖州事务。刘备失去了徐州,来投奔曹操。程昱劝曹操杀掉刘备,但曹操没有听从。后来,曹操派刘备去徐州截击袁术,程昱和郭嘉一起劝曹操说:“您以前没有除掉刘备,我们确实没料到。现在给他兵马,他肯定会有异心。”曹操后悔了,派人去追回刘备,但已经来不及了。正巧袁术病死,刘备到了徐州,杀掉了曹军将领车胄,起兵反叛曹操。不久,程昱升任振威将军。

袁绍驻扎在黎阳,准备南渡黄河。当时程昱只有七百士兵守卫鄄城。曹操听说后,派人告诉程昱,打算给他增派两千士兵。程昱拒绝了,说:“袁绍有十万大军,自认为所向无敌。他看到我兵少,一定会轻视我们,不会来进攻。如果给我增兵,他觉得我兵力增强了,就可能会来进攻。他要是进攻,我们肯定守不住,那样反而会削弱双方的力量。希望您不要担心!”曹操同意了他的看法。袁绍听说程昱兵少,果然没有去进攻。曹操对贾诩说:“程昱的胆量,比古代勇士孟贲、夏育还要大。”程昱收罗了山林中的亡命之徒,得到几千精兵,然后率军与曹操会合于黎阳,讨伐袁谭、袁尚。袁谭、袁尚被打败逃走后,程昱被封为奋武将军,赐爵安国亭侯。

曹操征讨荆州时,刘备逃到了东吴。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孙权一定会杀掉刘备,但程昱分析说:“孙权刚刚掌权,还没有让天下人畏惧。曹操天下无敌,刚刚攻下荆州,威震江南。孙权虽然有谋略,但无法单独对抗曹操。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孙权一定会借助他们来抵御曹操。局势复杂,刘备会借此机会壮大自己,孙权也不可能杀掉他。”后来孙权果然给了刘备很多兵马,用来抵御曹操。

后来中原地区逐渐平定,曹操拍着程昱的肩膀说:“兖州之战失败时,我没有听从你的建议,不然我怎么能走到今天呢?”程昱的族人送来牛酒,为他举行盛大宴会。程昱说:“知足就不会受辱,我可以退休了。”于是他上表辞去兵权,闭门不出。

还有一次,曹操征讨马超,曹丕留守,让程昱参与军事事务。田银、苏伯等人在河间造反,曹丕派将军贾信去讨伐。叛军有千余人请求投降,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按照旧例处死他们。程昱说:“处死投降者,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为了威慑天下,让敌人在被围困之前就投降。现在天下已经基本安定,这些叛军在我们境内,他们已经投降,杀了他们起不到威慑作用,不符合以前处死投降者的初衷。我认为不应该杀他们;即使要杀,也应该先禀告曹操。”其他人说:“军事行动可以自主决断,不用请示。”程昱没有回答。曹丕起身进入内室,单独召见程昱说:“你还有什么没有说的吗?”程昱说:“所谓自主决断,是指有紧急情况,需要立刻处理。现在这些叛军在贾信的控制之下,没有紧急变化。所以我不希望将军这样做。”曹丕说:“你考虑得很周全。”于是向曹操禀告,曹操果然没有处死那些叛军。曹操回来后,听说这件事,非常高兴,对程昱说:“你不仅善于谋划军事,还善于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

程昱性格刚直,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有人告发他谋反,但曹操不仅没有怀疑他,反而更加厚待他。魏国建立后,程昱被任命为卫尉,但后来因为和中尉邢贞在礼仪上争执,被免去了官职。曹丕即位后,程昱重新被任命为卫尉,进封为安乡侯,增加食邑三百户,加上之前的八百户,总共有一千一百户。他还分封了自己的小儿子程延和孙子程晓为列侯。曹丕原本打算封他为公爵,但程昱去世了。曹丕为此流下了眼泪,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为肃侯。据《魏书》记载,程昱当时已经八十岁了。《世语》中提到,当初曹操军粮匮乏时,程昱从自己的本县弄来三天的军粮,但其中掺杂了人肉干,因此他失去了朝中众人的支持,所以他的官位没有达到公爵。程昱的儿子程武继承了他的爵位。程武去世后,由他的儿子程克继承。程克去世后,由他的儿子程良继承。

程昱的孙子程晓在嘉平年间担任黄门侍郎。《世语》中提到,程晓字季明,很有见识。当时校事(负责监察的官员)横行霸道,程晓上疏说:“《周礼》中说:‘设置官职,明确职责,以此作为民众的准则。’《春秋传》中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也有十个等级。’愚昧的人不能管理贤能的人,地位低的人不能管理地位高的人。于是同时任用圣贤之人,树立他们的威望。通过明确的考核来评定功绩,九年一考。每个人各司其职,不越俎代庖。所以栾书想救晋侯,他的儿子却不听从;死人躺在街边,邴吉却不过问。上级不责备下属非职责范围内的功绩,下属也不追求分外的奖赏。官员没有兼管他人的权力,百姓也没有多重的负担,这确实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也是国家治乱的关键。远的可以参考古代的典籍,近的可以看看秦汉时期,虽然官职名称有所改变,职责也有所不同,但尊重上级、抑制下级,明确职责,其目的是一致的。以前从来没有校事这样干预政务的官职。当初武皇帝(曹操)开创大业,众官尚未完备,军队劳苦,民心不安,对于一些小罪,不能不仔细审查,所以设置了校事,只是权宜之计,但也有一定的约束,不至于放纵。这是霸业时期的权宜之计,并不是帝王治理国家的正道。后来校事逐渐受到信任,又因为疾病等原因,一直延续下来,没有人去纠正根本问题。于是校事上可以监察宫廷,下可以控制各部门,官员没有固定的职责,权力没有明确的限制,随意任情,唯心所欲。法律由他们随意制定,不依据诏令;案件由他们随意判决,不经过复审。他们选拔下属,把谨慎的人当作粗疏,把奸诈的人当作贤能。处理事务时,把刻薄当作公正,把讲道理当作怯弱。对外假借天子的威严作为声势,对内聚集一群奸诈之人作为心腹。大臣们觉得和他们分享权力是耻辱,只能忍气吞声;小人们害怕他们的锋芒,只能郁结在心,无处诉说。甚至像尹模这样公然作恶的人,罪行昭彰,路人皆知,但一些小的过错,却多年无人过问。这既不符合《周礼》设置官职的本意,也不符合《春秋》十等之义。现在外面有公卿、将军统领各部门,内部有侍中、尚书管理政务,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城,御史中丞负责管理宫殿,都是精心挑选贤能之人担任这些职位,并且明确法规诏令来监督他们的违规行为。如果这些贤能之人都不足以胜任,那么校事这样的小吏就更不可信了。如果这些贤能之人各尽其职,校事的存在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要从国家精英中选拔校事,那不过是给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多增加一个官职而已。如果按照以前的标准选拔,尹模这样的奸诈之人还会再次出现。无论怎样推算,校事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从前桑弘羊为汉朝谋利,卜式认为只有杀了桑弘羊,天才会下雨。如果政治的得失真的会感动天地,我恐怕水旱灾害未必不是校事造成的。曹恭公远离君子,亲近小人,国风中以此讽刺他。卫献公舍弃大臣,和小臣谋划,定姜认为他有罪。即使校事对国家有益,从礼义上来说,也会伤害大臣的心,更何况奸诈行为已经暴露,却还不罢免,这是不弥补缺失,迷失方向的行为。”

于是,校事官被罢免了。程晓后来被升任为汝南太守,四十多岁时就去世了。据《程晓别传》记载,程晓写了很多文章,但大部分都丢失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