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王肃才学(2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1473 字 11小时前

当时乐安人孙叔然(因与晋武帝司马炎同名,故称字)是郑玄门下弟子,被称为 “东州大儒”。朝廷征召他为秘书监,他拒不赴任。王肃撰写《圣证论》批评郑玄学说的不足,孙叔然则撰文反驳并阐释郑学,还为《周易》《春秋》《毛诗》《礼记》等经典作注,另有学术着作十余篇流传。

敦煌人周生烈(复姓周生,名烈)是曹魏初年的征士(被征召的隐士),何晏的《论语集解》曾引用他的义例,其着作收录于《晋武帝中经簿》,在经传注释领域有一定影响。

弘农人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却勤奋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战乱,他与兄长董季中依附将军段煨,以采集野生谷物和贩卖货物为生,却始终随身携带经书,一有空闲就诵读。兄长嘲笑他,他也不改志向。

建安初年,朝廷纲纪稍有恢复,董遇被郡里推举为孝廉,逐步升任黄门侍郎。当时汉献帝委政曹操,董遇早晚为天子讲学,深受信任。建安二十二年,许昌百官中有伪造诏令的事件,董遇虽未参与谋划,仍被牵连到邺城,转为闲散官职。

董遇曾随曹操西征,途经孟津的弘农王(汉少帝刘辩)陵墓。曹操犹豫是否要祭拜,询问左右,无人敢回答。董遇越级进言:“根据《春秋》大义,国君即位未满一年去世,不算正式君主。弘农王在位时间短,又被暴臣控制,降为藩王,不应祭拜。” 曹操于是路过而未谒陵。

黄初年间,董遇外任郡守;明帝时入朝担任侍中、大司农,数年后病逝。他擅长研究《老子》,为其作训注,又为《左传》区分朱墨标记(古代校勘方法,用不同颜色标注异同)。有人向他求学,他不肯直接教授,只说 “必须先读百遍”,并提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求学者抱怨 “苦于没有时间”,他便说 “应当利用三余时间”——“冬天是一年的余暇,夜晚是一天的余暇,阴雨是时节的余暇”。但因他态度严苛,跟随学习的人很少,其朱墨校注之法也未能流传。

董遇之子董绥官至秘书监,颇有才学;孙子董艾是齐王司马冏的功臣。《魏略》将董遇与贾洪、邯郸淳等七人列为 “儒宗”,评价他们在汉末乱世中坚守学术志节。

《魏略》记载,自初平元年(190 年)至建安末年(220 年),天下分崩离析,纲纪崩坏,儒学遭受重创。黄初元年(220 年)曹丕称帝后,开始重建太学,修补旧石碑,恢复博士制度,下令州郡选派求学者到太学,初期有弟子数百人。

至太和、青龙年间(227-237 年),内外事务繁多,太学生多为逃避劳役而来,虽有千人之众,但博士水平粗疏,无法有效教学。学生冬来春去,敷衍了事,真正钻研学问者寥寥。朝廷考核过于注重文字训诂,忽略经义大义,百人应试,合格者不足十人,导致有志治学之士日益减少,浮薄之风盛行。

正始年间(240-249 年),朝廷下诏讨论圜丘祭祀礼仪,广泛征求学者意见。当时郎官及司徒属吏达两万余人,仅京城就有万人,但响应并参与讨论的人极少。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中,能提笔撰文者不足十人,大多饱食终日而退。

《魏略》感慨:学业衰落竟至如此!正因如此,董遇等学者在荒乱中坚守志节的精神才尤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