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三少帝第八章(2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1655 字 10小时前

接着讲到“有鳏在下曰虞舜”,曹髦问道:“尧在位时,洪水泛滥成灾,四凶又在朝堂为非作歹,此时正是急需选拔贤圣之士拯救百姓的时候。舜当时已到而立之年,圣德昭着,可为何却长久未被任用呢?”庾峻回答:“尧曾叹息着寻求贤才,甚至想要让出自己的帝位。四岳却认为自己德行不足,不敢忝居帝位。尧又让四岳举荐出身卑微的贤才,这才举荐了舜。实际上,举荐舜的根本原因在于尧,这正是圣人想要充分了解众人的心意。”曹髦摇摇头:“尧既然听闻了舜的贤能,却不立即任用,当时的忠臣也未得到提拔,非要等到四岳举荐才任用舜,这可不是急于任用圣贤、体恤百姓的做法。”庾峻无奈地说:“这并非臣愚笨的见识所能理解的。”

在太学与诸儒探讨完《易》和《尚书》后,高贵乡公曹髦兴致不减,又命众人讲解《礼记》。他目光炯炯,向博士马照问道:“《礼记》有言,‘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那么在治理国家时,为何会有不同的教化方式?要施行怎样的政策,才能达到立德的境界,做到施恩而不求回报呢?”马照赶忙起身,恭敬地回答:“陛下,所谓‘太上立德’,说的是三皇五帝时期,以道德感化百姓;而‘其次报施’,指的是三王时代,用礼仪来治理国家。”曹髦微微颔首,继续追问:“这两种教化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有薄厚之分,是因为君主的优劣不同,还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呢?”马照思索片刻,回应道:“确实是因为时代有质朴和文饰的区别,所以教化的效果才会有薄厚之分。”

曹髦自幼便对自己出生时的祥瑞之事有所记载,他曾自述道:“往昔帝王诞生,常有祥瑞显现,用以彰显神异。我作为皇室支脉的末流,有幸得到神灵的庇佑,怎敢与前代贤明帝王相比,只是姑且记录下来,给后世留个见证。正始三年九月辛未朔,二十五日乙未,正值‘成’日,我降临人世。那时,天气晴朗,日月生辉,有黄色的雾气在堂中袅袅升腾,照亮了整个屋宅,色泽明亮辉煌。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未’在五行中属土,正与魏国的德运相符;出生之日正值‘成’日,是个好兆头;那氤氲的黄气,乃是神灵的精气;出生时无灾无害,这是蒙受了神灵的庇佑。后来齐王无道,颠覆了国家法度,诸位公卿推举我,让我继承皇位。我以渺小之身,肩负重任,虽资质愚钝,尚未能深谙治国之道,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忧虑恐惧。古人说,心怀敬畏就能避免灭亡。我怎敢懈怠荒废?只希望不辱使命,永远奉祀祖先。”

据说,曹髦常与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黄门侍郎钟会等人在东堂讲学宴饮,还一起撰写文章。他给裴秀取名为“儒林丈人”,王沈为“文籍先生”,司马望和钟会也都有各自的名号。曹髦性子急切,召人时希望对方能迅速赶到。裴秀等人在宫内任职,能及时到达,而司马望在宫外,曹髦特地赐给他追锋车和五名虎贲卒,每次集会,司马望都能疾驰而来。

五月,邺城和上洛都传来甘露降临的消息。在古人眼中,甘露是祥瑞之兆,预示着国家的昌盛与安宁。六月丙午,曹髦顺应这一祥瑞,改元为甘露。乙丑日,元城县界的井中又出现了青龙,一时间,祥瑞之说在魏国上下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朝堂之上的局势却并非如祥瑞所预示的那般平静。秋七月己卯,卫将军胡遵去世,魏国痛失一员大将。但紧接着,癸未日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安西将军邓艾在上邽大破蜀大将姜维。这场胜利可谓是酣畅淋漓,斩首和俘获的敌军数以万计,是近年来少有的大胜。曹髦得知后,龙颜大悦,下诏道:“我军尚未尽全力,就已将贼寇打得落花流水,斩获敌军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如今派遣使者犒劳赏赐将士,举办盛大的宴会,让大家尽情畅饮,共度欢乐时光,以彰显朕对诸位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