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曹操定荆及各方人物结局(1 / 2)

傅巽听了,赶忙回应道:“顺应和违背道义有着明确的界限,势力的强弱也有固定的趋势。作为臣子却抗拒君主,这是大逆不道;以刚刚建立的荆州对抗曹操掌控的朝廷,实力根本悬殊;让刘备去抵挡曹操,同样也不是对手。这三个方面都是我们的劣势,想要凭借这些去对抗曹操的大军,那是必死无疑的道路。将军您自己想想,您和刘备相比,谁更有能力呢?”刘琮想了想,回答道:“我比不上他。”傅巽接着说:“如果刘备都无法抵御曹操,那么就算我们守住荆州,也难以自保;要是刘备有能力抵御曹操,他又怎会屈居将军之下呢?希望将军不要再犹豫了。”

曹操的大军很快就抵达了襄阳。在众人的劝说下,刘琮最终还是选择了举州投降。刘备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后,大惊失色,知道自己在荆州已无立足之地,只能匆忙带着手下赶往夏口。

(《傅子》中提到,傅巽,字公悌,此人风度不凡、学识渊博,善于识别人才。他曾被公府征召,担任尚书郎,后来客居荆州。因劝说刘琮投降曹操有功,被赐爵关内侯。魏文帝时期,他担任侍中,太和年间去世。傅巽在荆州时,曾评价庞统只能算半个英雄,还断言裴潜最终会凭借清廉的品行显达于世。后来庞统归附刘备,受到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裴潜官至尚书令,两人都很有名望和德行。在魏朝时,魏讽凭借才智闻名,傅巽却认为他必定会谋反,后来果然如他所料。傅巽的侄子傅嘏,另有传记记载。

《汉晋春秋》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威曾劝说刘琮:“曹操得知将军投降,刘备又逃走后,肯定会放松警惕,行军时不会做太多防备。如果您能给我几千奇兵,在险要之地设伏截击,定能抓住曹操。抓住曹操,我们就能威震天下,到那时,就算中原再广阔,只需发布一道檄文就能平定,这可比单纯获得一场胜利要重要得多,也不只是保住眼前的局面。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啊!”可惜刘琮并没有采纳王威的建议。

《搜神记》里有这样一则记载,建安初年,荆州流传着一首童谣:“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意思是从中平年间天下大乱以来,荆州一直安然无恙,百姓生活富足。到了建安八年、九年时,荆州开始走向衰落。所谓“始衰”,指的是刘表的妻子去世,手下的将领们也逐渐凋零。“十三年无孑遗”,则预示着刘表会在这一年去世,荆州也会因此陷入破败。当时,华容有个女子突然啼哭呼喊:“荆州将会有大丧。”她的话有些夸张,县里的官员认为她在传播妖言,便把她关进了监狱。过了一个多月,女子在狱中突然大哭道:“刘荆州今天死了。”华容距离荆州有几百里地,县里赶忙派骑马的官吏去查验,结果刘表真的死了,县里这才把女子放了出来。之后,女子又唱起歌来:“不意李立为贵人。”没过多久,曹操平定荆州,任命涿郡的李立,字建贤,为荆州刺史。)

曹操顺利占据荆州后,为了稳定局势,对刘琮以及荆州的一众官员进行了分封。他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并封其为列侯。(《魏武故事》中记载曹操的命令:“楚地有着江汉山川的险要地势,过去楚国在诸侯中后归服却先强大起来,能与秦国抗衡,荆州便是楚国的旧地。刘镇南(刘表)长期治理这里的百姓。他去世之后,几个儿子却各自为政,虽然难以长久维持,但也能支撑一段时间。青州刺史刘琮,志向高洁,智谋深远,轻视荣华,重视道义,看淡利益,注重品德。他放弃了万里的基业,舍弃了三军的部众,坚守中正的原则,追求美好的声誉,对上能彰显先君的遗风,对下能为后世留下福泽。鲍永放弃并州,窦融离开五郡,都比不上他的这种气魄。虽然封他为列侯,又让他担任一州刺史,但我仍觉得这样的恩宠都配不上他的品行。他之前还写信请求回到荆州。监史这个职位虽然尊贵,但俸禄并不优厚。现在我同意他的请求,任命刘琮为谏议大夫,参与军事事务。”)

蒯越等十五人也都被封侯。蒯越被任命为光禄勋;(据《傅子》记载,蒯越是蒯通的后人,内心深沉,足智多谋,身材魁梧,有英雄的气概。大将军何进听闻他的名声,征召他为东曹掾。蒯越曾劝说何进诛杀宦官,可何进却犹豫不决。蒯越预感到何进必定失败,便请求出任汝阳令。后来他辅佐刘表平定荆州境内的叛乱,刘表也因此变得强大。朝廷下诏任命他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荆州平定后,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写道:“我得到荆州并不值得高兴,高兴的是得到了蒯异度啊。”建安十九年,蒯越去世。临终前,他写信给曹操,将家人托付给他。曹操回信说:“死者若能复生,生者也不会感到愧疚。我年轻时举荐的人,大多都很有作为。你的灵魂若有感知,也会听到我这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