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的七月,洛阳城的崇华殿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火势凶猛,将这座宫殿烧得面目全非。大火扑灭后,宫殿一片狼藉,残垣断壁诉说着这场灾难的惨烈。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洛阳城沉浸在一片惶恐之中,百姓们纷纷猜测,这或许是上天对人间的某种警示。
八月庚午日,在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曹叡宣布立皇子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完成这一皇室大事后,丁巳日,曹叡返回洛阳宫。望着被大火焚毁的崇华殿,曹叡心中满是不甘,他下令有关部门着手重建崇华殿,并将其改名为九龙殿,似乎想要借此重新开启一段新的气象。
然而,厄运并未就此停止。冬十月己酉日,中山王曹衮病逝。曹衮为人谦逊,喜好文学,在宗室中口碑颇佳,他的离去让皇室众人悲痛不已。紧接着,壬申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这种异常天象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百姓们人心惶惶。
十一月丁酉日,曹叡为了避开这些接连不断的灾祸带来的晦气,也为了换个环境处理政务,前往许昌宫。在他离开洛阳后,远在张掖郡删丹县的金山玄川,发生了一件奇事。河水突然汹涌溢出,一块巨大的宝石浮出水面。这块宝石形状如同灵龟,宽一丈六尺,长一丈七尺一寸,周长五丈八寸,稳稳地立在川水西边。宝石上刻有七匹石马,其中一匹石马由仙人骑着,一匹石马被缰绳束缚,另外五匹石马形状初具但还不够完美。宝石前方有一个类似玉匣的东西,上面盖着盖子,还有两个玉玦和一块玉璜。在宝石周围,雕刻着麒麟在东、凤鸟在南、白虎在西、牺牛在北,石马则从中间向四面分布,颜色都是苍白的。宝石南面刻着“上上三天王”五个字,还有“述大金,大讨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马一匹在中,大(告)吉开寿,此马甲寅述水”等字样。整个宝石上,“中”字出现了六次,“金”字出现了十次,此外还有类似八卦以及星宿、彗星的图案。
《世语》中记载,这块宝石上好像还有鸡的图案。而《搜神记》里提到,早在西汉元帝、成帝时期,就有见识不凡的人预言,说魏国在有“和”字的年号时,会在西方三千多里的地方出现一块裂开的石头,上面系着五匹马,刻着“大讨曹”的字样。等到魏国刚刚兴起的时候,张掖的柳谷就出现了一块裂开的石头。这块石头在建安时期开始被人发现,黄初时期形状逐渐形成,到太和时期文字图案完备。它周长七寻,中间高一仞,青色的质地,白色的纹理,龙马、麟鹿、凤皇、仙人等图案清晰可见,当时人们就认为这是魏、晋朝代更替的祥瑞之兆。到了晋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焦胜上奏说,对比留存郡里的旧图和如今这块宝石上的文字,发现文字数量和内容有所不同,于是恭敬地将宝石的图案呈献给朝廷。仔细看上面的文字,有五马的图案,其中一匹马上面有个人戴着平上帻,手持长戟骑着;还有一匹马形状不太完整。文字中有“金”“中”“大司马”“王”“大吉”“正”“开寿”等,还有一行字写着“金当取之”。
《汉晋春秋》记载,氐池县大柳谷口夜晚河水激荡,波涛汹涌,声音如同雷鸣。到了清晨,有一块青色巨石立在水中,长一丈六尺,高八尺,上面用白色的石头画出十三匹马、一头牛、一只鸟以及八卦、玉玦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隆起的,上面还刻着“大讨曹,适水中,甲寅”的字样。曹叡看到“大讨曹”这几个字,心里十分厌恶,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派人把“讨”字凿掉改成“计”字,还用青色的石头把字填平。然而,没过多久,白色的石头又布满了凿痕。到了晋朝初期,石头上的文字图案变得更加清晰,石马的图案如同美玉般光彩照人。这些神秘的石头图案,仿佛隐藏着朝代兴衰的密码,给这个时代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青龙四年(公元236年)。春二月,太白星再次在白天出现,仿佛是对之前异常天象的呼应,让人们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不仅如此,月亮也来“凑热闹”,它先是靠近太白星,之后又触碰了轩辕星座中的一颗星,接着进入太微垣后才离开。这些接连出现的异常天象,让百姓们更加惶恐,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猜测着这是不是预示着什么重大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