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曹叡太和年间的军政大事(2 / 2)

冬十月,为了充实魏国的军事力量,曹叡下诏让公卿和亲近大臣们每人举荐一名优秀的将领。十一月,司徒王朗也因病去世,魏国朝堂上又失去了一位重臣。

十二月,诸葛亮再次兴兵,率领大军包围了陈仓。曹真得知后,立即派遣将军费曜等人前去救援。原来,此前曹真就预见到陈仓的重要性,派将军郝昭修筑了陈仓城。郝昭,字伯道,是太原人,他身材魁梧,作战勇猛,在军中屡立战功,镇守河西地区十多年,当地的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对他敬畏有加。

诸葛亮的大军将陈仓城围得水泄不通,他派郝昭的同乡靳详在城外喊话劝降。郝昭站在城楼上,大声回应道:“魏国的法律,你是熟悉的;我的为人,你也清楚。我深受国家的厚恩,家族责任重大,没什么好说的,唯有拼死守城!你回去告诉诸葛亮,让他尽管来攻吧!”靳详把郝昭的话转达给诸葛亮,诸葛亮不死心,又让靳详再次前去劝说,强调双方兵力悬殊,抵抗只是白白送死。郝昭却坚定地说:“之前的话已经说清楚了。我认识你,可我的箭可不认识你!”靳详无奈,只好离开。 诸葛亮自恃兵力雄厚,有数万大军,而郝昭只有一千多人,又估计魏国的援军一时半会儿到不了,便下令攻城。蜀军架起云梯、出动冲车,向陈仓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郝昭早有准备,他命士兵们用火箭射击蜀军的云梯,云梯瞬间燃起大火,上面的士兵都被烧死了。接着,他又用绳子拴着石磨,从城上往下砸,把蜀军的冲车砸坏。诸葛亮见状,又制造了百尺高的井阑,用来向城中射箭,还派人用土丸填平护城河,试图直接攀城。郝昭则在城内修筑了第二道城墙。诸葛亮又派人挖掘地道,想从城里突然杀出,郝昭就在城内横向挖掘地道截断蜀军地道。双方昼夜激战了二十多天,诸葛亮始终没有破城的办法。就在这时,魏国的援军赶到,诸葛亮无奈之下,只能率军引退。

曹叡得知郝昭坚守陈仓的英勇事迹后,下诏嘉奖他,赐给他列侯的爵位。郝昭回朝后,曹叡亲自接见并慰劳他,还对中书令孙资说:“你的同乡竟有如此厉害的人物,有这样的将领,朕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曹叡本打算重用郝昭,可郝昭却因病去世了。郝昭临终前,告诫儿子郝凯:“我身为将领,深知这一行的艰难。我多次挖掘坟墓,取里面的木材制作攻城器具,也明白厚葬对死者并没有什么好处。你以后给我下葬,一定要用普通的衣服。而且人活着有固定的地方,死了又哪里有什么固定之处呢?如今我离祖坟很远,以后埋葬我的地点,就由你决定吧。”

与此同时,辽东地区也发生了变故。辽东太守公孙恭的侄子公孙渊,野心勃勃,他发动政变,夺取了公孙恭的太守之位。朝廷无奈之下,只能让公孙渊暂代辽东太守之职。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的夏天,魏国宫廷被一层哀伤的阴云所笼罩。四月,元城王曹礼因病离世,他的离去让亲眷们悲痛不已,也让宫廷内外沉浸在一片肃穆之中。紧接着,六月癸卯日,繁阳王曹穆也没能抵挡病魔的侵袭,匆匆离开了人世。这接连的噩耗,让曹叡的心中满是伤痛,他为失去两位亲人而哀伤,却也不得不强打起精神,处理国家的诸多事务。

戊申日,曹叡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之情,追尊高祖大长秋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这一追尊之举,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向天下彰显大魏皇室的传承与尊严。

秋七月,曹叡深知皇室血脉传承和正统维护的重要性,于是颁布了一道意义深远的诏书。他在诏书中说道:“按照礼制,若是王后没有子嗣,选择宗室支子来继承大宗,那么此人就应当肩负起传承正统、秉持公义的重任,怎能再去顾念自己的私亲呢!就像汉宣帝继承汉昭帝的皇位后,给自己的父亲悼考加上了皇号;汉哀帝以藩王身份被拥立,董宏等人却拿已灭亡的秦朝之事迷惑朝廷,致使哀帝尊恭皇,在京都立庙,还过度宠爱藩王姬妾,让她们与长信宫的太后平起平坐,在前殿排列亲属位次,在东宫并立四位太后,这种僭越行为毫无节制,最终导致人神共愤。哀帝还将师丹的忠谏视为罪过,从而引发了丁、傅两家被火刑的灾祸。从那以后,这类错误的行为不断延续。以前鲁文公颠倒祭祀顺序,罪过在于夏父;宋国违背法度,华元遭到世人的指责。现在,我命令公卿和相关部门,要以这些前代的事为深刻警戒。以后万一有诸侯入朝继承皇位,必须明白作为后嗣的大义;若有人敢用奸佞谄媚之词误导君主,胡乱建立不正统的名号来干扰正统,把亲生父亲称为皇,把亲生母亲称为后,朝中重臣可将其诛杀,绝不赦免。这些规定要写在金策上,藏在宗庙里,记录在国家的典章制度中。”这道诏书一下,满朝文武皆谨慎铭记,深知这关乎国家的根本礼制和皇室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