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陈琳被调任为门下督(负责宫廷门户的官员),阮瑀则担任了仓曹掾属(管理仓库的属官)。
应玚和刘桢都被曹操征召为丞相掾属(丞相的属官)。应玚后来转任平原侯的庶子(一种侍奉诸侯的官职),再后来又担任了五官将文学(五官中郎将府的文学官)。据《华峤汉书》记载,应玚的祖父应奉,字世叔,才思敏捷,善于背诵,因此当时人们称赞他“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意思是他的阅读速度极快。应奉着有《后序》十余篇,是一位受世人尊敬的儒者。他在东汉延熹年间担任过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畿地区的官员)。应奉的儿子应劭,字仲远,学识渊博,尤其喜欢研究各种学问。他撰写了《风俗通》等书籍,总共一百余篇。虽然他的文辞不算典雅,但世人佩服他的博学。《续汉书》记载,应劭还着有《中汉辑叙》《汉官仪》和《礼仪故事》等书,总共十一种,一百三十六卷。朝廷的制度和百官的礼仪能够流传下来,多亏了应劭的记录。应劭的官职最终升到泰山太守。应劭的弟弟应珣,字季瑜,是司空的掾属,也就是应玚的父亲。
刘桢因为“不敬”的罪名被处以刑罚,刑满后被任命为小吏。《文士传》记载,刘桢的父亲名叫刘梁,字曼山,又名刘恭。他年轻时就有才华,以文学成就受到尊崇,最终担任野王县令。《典略》记载,文帝(曹操的儿子曹丕)曾经赐给刘桢一条廓落带(一种宽大的带子)。后来,刘桢的父亲去世,文帝想借这条带子来制作画像,于是写信调侃刘桢说:“东西因为人而变得珍贵。所以,如果它在地位低下的人手中,就不会被用在尊贵的人身边。现在我虽然要借走它,你也不要指望它能还回来。”刘桢回信说:“我听说荆山的璞玉,能成为皇后的宝物;随侯的明珠,能照亮众人的喜好;南方的黄金,能装饰美人的发髻;貂尾能点缀侍臣的帽子。这四种宝物,原本埋没在朽石之下,隐藏在污泥之中,却能在千年之后发出光芒,展现出光彩,它们一开始也没有直接接触到尊贵的人。尊贵的人所使用的,正是卑贱的人所追求的;高贵的人所享用的,正是低贱的人所推崇的。所以,大房子刚建成时,工匠会先站在下面;美好的庄稼刚成熟时,农民会先尝一尝。我遗憾的是,我的带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如果它真的与众不同,我倒是可以把它献给您。”刘桢的回答总是这样巧妙,因此特别受到各位公子的喜爱。后来,太子(曹丕)曾经邀请各位文学之士聚会。酒喝得正酣时,太子让夫人甄氏出来拜见。在座的众人都伏下身子表示敬意,只有刘桢平视着甄氏。曹操听说后,就将刘桢抓了起来,但最终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去服劳役。应玚、刘桢等人一生都写下了数十篇文赋。
阮瑀在建安十七年去世。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文帝曹丕在写给元城令吴质的信中说:“过去那场瘟疫,让很多亲朋好友都遭受了灾难。徐干、陈琳、应玚、刘桢,这些人都在当时一起去世了。纵观古今文人,大多不拘小节,很少有人能以高尚的名节自立。但徐干却与众不同,他内心有才华,为人质朴,淡泊名利,志向高洁,就像古代隐居在箕山的高士一样,真可以说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他写了二十多篇《中论》,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应玚也常常有写作的志向,他的才学足以着书立说,可惜他的美好志向没有实现,实在令人痛惜!陈琳的章表(一种上呈皇帝的文书)写得很有气势,只是稍微有些繁杂。刘桢有一种超脱的气质,但还不够成熟。阮瑀的书信写得潇洒自如,让人看了非常愉悦。王粲在辞赋方面特别擅长,可惜他的文风有些柔弱,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但在他擅长的领域,即使是古人也很难超越他。过去,伯牙因为钟子期去世而断琴,孔子因为子路的死而倒掉肉酱,他们都是在为知音难遇而痛心,为弟子们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而惋惜。这些文人虽然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但也是当时的杰出人物。”
《典论》中说:当世的文人,像鲁国的孔融、广陵的陈琳、山阳的王粲、北海的徐干、陈留的阮瑀、汝南的应玚、东平的刘桢,这七个人在学问上没有什么遗漏,在文辞上也不依赖别人,他们都自认为像千里马一样在广阔的道路上奔跑,互相竞争。王粲擅长辞赋。徐干有时会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气质,但还比不上王粲。比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即使是张衡、蔡邕这样的大家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但在其他文体上,他们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陈琳和阮瑀的章表和书信,是当今的佼佼者。应玚的作品风格平和,但不够雄浑;刘桢的作品雄浑,但不够严谨。孔融的文风高妙,有过人之处,但他不太擅长辩论,理论常常被文辞所掩盖,有时还会夹杂一些调侃和玩笑。但他擅长的部分,和扬雄、班固等人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