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江淮前线(2 / 2)

爱恨无情 金沙沄 2329 字 17小时前

回援的日军和伪军如惊弓之鸟般,在离大本营不到三里路的地方,听到那震耳欲聋、此起彼伏的爆炸声,顿感大事不妙,仿佛末日降临。他们深知,指挥机关定然已被摧毁,顿时如无头苍蝇般乱作一团,军心大乱。但日军指挥长石原少将却以雷霆万钧之势,指挥日伪军主力如饿虎扑食般向张师长的部队包抄而来,妄图获得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战果。深谙兵法的张师长当机立断,命令部队风驰电掣般迅速撤退,准备在运动中寻找日伪军的致命弱点,给予其致命一击。当石原少将的日伪军主力反包围了指挥部之后,却惊讶地发现新四军已如人间蒸发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气得石原少将暴跳如雷,挥刀砍断一棵小树,咬牙切齿地骂道:“该死的支那军!”

包围独立旅的日伪军,在主力分兵以后,火力犹如被抽走了脊梁骨一般,大减。而留守指挥的冈村茂犹如无头苍蝇,缺少谋略,天真地以为守住阵地不让独立旅突围就能赢得胜利。未料覃旅长和王首芝见状,心有灵犀一点通,犹如猎豹捕捉到了猎物,果断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率领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发起了全面反攻。战士们如汹涌的潮水一般,从日伪军防守的结合部席卷而来,势不可挡。战士们高喊着口号,那声音犹如惊雷,震耳欲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小鬼子太平洋上打败了!”“日本人要完了。”“给日本人卖命没好下场。”“当汉奸要灭亡!”向着敌人疾驰而去,如离弦之箭,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最后决战。经过一番龙争虎斗,日军和伪军终于难以招架,如被狂风摧残的落叶般,开始纷纷溃退。覃建国和王首芝率新四军独立旅成功地突出了重围。

战斗结束后,王首芝马不停蹄,心急如焚地去寻找县委机关。当他得知机关人员都很安全,看到妻子毫发无损时,心中的千斤重担终于如释重负。妻子凝视着满脸倦容的丈夫,眼中饱含着心疼和欣慰。“你回来了,就好。”妻子柔声细语地说道。王首芝紧紧地攥住妻子的手,眼中泪光闪烁。

“报告政委,绝密电报!”通讯员的呼喊声犹如一道惊雷,将沉浸在思绪中的王首芝猛地拉回现实。他定了定神,快步走到通讯员面前,接过那份沉甸甸的电报。

电报的内容让王首芝的心情愈发沉重起来。原来,这是铁珍情报部发来的关于日军的重要消息:远征军二次入缅后,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成功站稳脚跟,并开始对日军展开反击。但日军并未善罢甘休,为了打通南亚通道,他们竟然调集了十万日伪军,企图一举拿下常德,将其作为南下的桥头堡。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军也不敢怠慢,迅速调集了多达二十一万的部队在常德固守。一场规模宏大的常德攻防战即将爆发,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常德的存亡,更将牵动周边日伪军的兵力和物资。

王首芝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他来不及与妻子和县委书记一班人过多寒暄,便匆匆告别,马不停蹄地赶回营地。一到营地,他顾不上休息,立刻找到旅长,共同商议如何支援常德会战。

他们商量认为:江淮地区与常德之间的距离虽然有些遥远,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日伪军运输粮食物资的重要通道。毕竟,江淮地区以其丰富的物产而闻名,对于急需补充物资的日伪军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理想的目标。

独立旅深知这一点,他们意识到只要能够设法卡住这些粮食物资运往常德的道路,就等于是对常德保卫战进行了有力的支援。经过深思熟虑,他们迅速制定出了一个详细的作战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手段阻止日伪军将粮食物资顺利运出江淮地区。具体而言,独立旅将与地方党组织紧密合作,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坚壁清野。这意味着要将粮食等重要物资妥善隐藏起来,不让日伪军有机会抢夺。

与此同时,独立旅还将调集三个主力团,分别负责把守铁路、公路和水路的枢纽站。一旦发现有粮食物资试图外运,他们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坚决予以阻止。如果实在无法阻止,他们也会果断地破坏或烧毁这些物资,绝不让它们落入敌人之手。

方案确定后,独立旅立即将其报告给了江淮军分区。此时的江淮军分区司令,正是兼任该职务的张师长。张师长对独立旅的建议高度重视,并迅速做出决策,下令分区所属部队和各县大队全力配合地方党组织,共同执行这个计划。

在张师长的指挥下,一场紧张而有序的行动展开了。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大家齐心协力,迅速将粮食等物资藏匿起来。而独立旅的三个主力团也迅速抵达各自的岗位,严密监视着交通枢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