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难道你真把诸葛亮当补药吃了?(2 / 2)

毕竟,这位可是开国皇帝,上下五千年来罕见的草根逆袭者。

虽然前世与朱元璋有过不少面对面的交谈,但那终究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总像是隔着一层纱。

现如今亲历其中,也算是实现了夙愿。

不久后,马车缓缓停在皇宫门口,随行的内侍先行下去为胡惟庸领路。

有内侍带路,再加上胡惟庸的脸,进入皇宫简直易如反掌。

毕竟几个月前,这位还经常在这儿“上班”呢。

和守卫们熟络地打了个招呼,胡惟庸背着手沐浴着春风,从容不迫地在宫中漫步。

他甚至还有闲情逸致四处打量、观察。

他对这一切感到新奇。

皇宫,尤其是住着人的皇宫,谁能不感兴趣呢?

毕竟后世那些仿古建筑,不过是缩小版的应天府皇宫罢了。

现在走在真正的皇宫里,不就得多看看?

可惜时间有限,路途总有尽头,在小内侍紧张得满头大汗的指引下,胡惟庸终于踏入御书房的大门。

“臣胡惟庸拜见陛下。”

“免礼,赐座。”

身为前丞相、现翰林学士的胡惟庸,既是朱元璋创业初期的旧臣,地位自不可与毛骧这样的内廷仆从同日而语。

宋利刚搬来凳子,他便毫不客气地坐下,坦然自若地望着朱元璋。

比起记忆中的模样,眼前的朱元璋似乎更显疲惫。

每日堆积如山的事务,各种烦忧接踵而至,无疑也在折磨着他。

或许是前尘往事的影响,还没等朱元璋开口,胡惟庸已先感慨道:

“陛下,请务必保重身体,这些时日不见,您消瘦不少。”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朱元璋亦抬眼凝视胡惟庸,目光中满是意外。

四目相对,朱元璋只在那双清澈的眼眸中读到关切与坦然。

想到对方的身份,朱元璋心中一暖,紧绷的脸庞也不由自主地松弛下来。

“唉,朕事务繁忙,不像你这般自在。

你这一病,倒是把差事推得一干二净!”

“如今看来,你恢复得不错,气色比朕强多了。”

胡惟庸当场被戳穿在家悠闲度日的事实,但他毫不尴尬,反而眉梢一扬笑道:

“圣上忘了吗?当年在红巾军时,我就说过,这辈子注定要享福的!”

“这段日子大难不死,我觉得啊,今后还是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过日子为妙!”

“您麾下人才济济,让我闭门闲居,岂非美事一件!”

一句“圣上”差点让朱元璋情绪失控。

对啊,眼前这位昔日丞相虽然保养得宜,看起来还像个年轻人,但实际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功臣。

再想想当初这家伙就爱偷懒,果然没变。

想到往昔沙场征战的岁月,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态度愈发温和,嘴角的笑容也愈加明显。

“行了,朕知道你喜欢逍遥,那就先歇息一阵。

不过真有大事需要你时,可别躲着!”

“臣先谢陛谅!”

“嗯,今日召你来,主要是本届恩科考题的事。

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会出那么一道题目?”

假如朱元璋一进门就直接质问,胡惟庸或许还会略显紧张。

然而此刻,连空气里的氛围都变得这般熟稔,连朱元璋的语气都缓和了几分,胡惟庸反而越发从容了。

甚至还能在心里暗暗腹诽:“还能怎么想?不就是不想冒头嘛!”

“蹦跶得挺欢,结果栽得也快。”

这类话,也只能在脑海中打个转,半个字都不敢出口。

自然,他的嘴上还有一套完全不同的说辞。

“陛下,臣绝非随意为之,这符号虽看似费解,实则暗藏玄机。”

“其一,此题蕴含‘无规不成圆’之意,考生可从‘规矩’二字入手破题。”

“其二,若有人博览群书,当知这是天象,象征我大明为天命所属,因此可用‘天命’二字解题。”

“即便一无所知,只是觉得陌生,也可坦承不足,以‘诚信’二字立意。”

“您看,这不是臣胡乱出题,而是这题目本身便能测出考生的心智。”

“学识渊博者论规矩,涉猎广泛者言天命,即使才疏学浅却品行端正的,至少也能谈诚信。”

“一道试题,臣预设了多种方向,全看对方如何应对!”

“所以,这也是为了我大明的未来着想啊!”

听完胡惟庸这番解释,朱元璋低头再次看了一眼御案上的卷子——这张他已经反复看过无数次的试卷,以及那个困扰他许久仍不解其意的圈圈,顿时陷入沉思。

这胡大人,出这么个题,居然藏着这么多门道,还能这样解读?

难道你真把诸葛亮当补药吃了?否则怎会如此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