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顾虑(1 / 2)

他心中有所顾虑。

朱元璋将玉如意放在桌上,冷眼看着夏白,严肃地说道:“官府经营商业不可行。”

“宋元两朝的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官府经商只会助长*,只会加重百姓和朝廷的负担。你所说的内容虽然诱人,但我们不能答应。”

\"我大明官员本就贪得无厌,若再涉足商业,只会变本加厉。\"

\"此事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朱元璋沉默片刻后,最终决定否决。

他深知手底下那些官员的德行。

如今连最基本的禁令都无法严格执行,官场已然乌烟瘴气,若再放开经商之途,恐怕天下再无清廉之官。

夏白淡然一笑,语气平静:\"陛下有所误解。\"

\"臣确实有意开通商路,但臣所指的商路,与陛下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以往官府主导的经营,大多是由上层官员操控,靠的是权力压迫和强制手段,借此任意抬高价格,剥削百姓,而臣所建议的体系,则是多层次的架构。\"

\"真正的管理者只能是官职之人。\"

\"其余大部分不过是普通的商人罢了。\"

\"想要从商跃升为官,必须通过朝廷的严苛审查,一旦发现违法乱纪或*行为,立即依法惩处。\"

\"朝廷还可以直接委任地方官员兼任商官。\"

\"除此之外。\"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

\"这些所谓的商人需要缴纳个人税,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就必须缴税,以此区分商官与普通官员,即使日后离开公职,这一规定依然适用。\"

\"在我的构想中。\"

\"官员的主要职责是人事管理,而原本由低级官吏承担的任务,则全部交予商人执行,但同时也给予他们晋升的可能性,不过需要设置相应的约束条件。\"

\"此外。\"

\"过去官府经商往往与地方官员勾结成一体。\"

\"而所谓的国有企业,却*于地方之外,接受地方监督的同时,还负有监督地方的功能。\"

\"若有国企违规滋事,干扰民生,由于其不属于地方机构,钱粮不经过地方官府,便无需像从前那样互相包庇,可直接上报朝廷,朝廷自会采取行动。若地方官员为非作歹,危害百姓,这些国企也有权向朝廷举报。\"

\"这就是臣所说的朝廷另一双眼睛。\"

朱元璋微微点头。

夏白已经说得相当清楚了。

就是要对所谓的“商官”进行一定的差异化处理,让他们始终处于较低的位置。

即使日后进入中枢,也会因税收等因素受到制约。

除此之外……

朝廷直属的国企并非由地方官府管辖,而是像一颗钉子一样插入地方,以此来相互监督地方事务,使朝廷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这种做法无疑具有前瞻性和长远眼光。朱元璋轻轻抚着下巴,神情变幻莫测。朱标也在默默思考,认为此法可行。明朝疆域广阔,朝廷难以全面顾及,即便是在应天府,对地方状况也未必能全面掌握,若能借助国企形式在当地布下耳目,不仅有利于国家安定,也能对地方官员形成极大震慑。

朱标恭敬地说道:“父皇,儿臣认为不妨尝试一下。”

“眼下盐业已在夏白手中有所成效,不出几年,朝廷不仅能回收成本,甚至可以获利,这不仅能打击私盐商贩,还能减少商人的高额利润,为百姓减负,实在是一举多得。”

朱元璋瞥了朱标一眼,又看了看夏白,心里有些不安。

他说道:“应天府和其它布政司不能相提并论,这点你应该很清楚。”

夏白点头笑道:“陛下圣明。”

“京都盐业的运营方式在各地并不通用,这除了需要盐池,还需要煤矿的支持。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更适合北方,南方推行起来则较为困难。”

“而且制盐的成本不算太高,最大的开销在于运输。”

因此,他提议将驿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维持现状,另一部分改为‘邮局’,专用于转运货物;或者,朝廷可以在驿站沿途再建一家国企,专注于货物运输。

朝廷可发行专用的‘票引’,根据商品种类、重量等因素进行定价。当然,若有军国大事,驿站优先,但在平时,‘邮局’也可以使用那些便捷宽敞的道路。”

朱元璋皱眉沉思,驿站关系到军国大事的传递,他虽多次精简官府,但从未动过驿站分毫,他知道情报的重要性,兵贵神速,而信息传递同样价值连城。

驿站的地理位置虽佳,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即便天下交通如此繁忙,驿站也只在极少数的日子里派上用场。这种资源的浪费无疑令人惋惜。若能善加利用,不仅能够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还能借此掌握各地商业活动的情况,帮助朝廷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可以遏制走私行为,掌控信息流通。

然而,驿站牵涉甚广,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国家大事。尤其是在边境局势紧张之时,耽误军事情报的传递,后果不堪设想。

朱元璋对此顾虑重重,不敢贸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