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纺织可不是轻松的事(2 / 2)

朱元璋抬头注视着他,眸光冰冷,冷声问道:“此次赈灾是否出现了状况?”

朱标拱手答道:“回禀父皇,确有此事。”

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中闪过一丝寒意,又略显疑惑:“赈灾刚刚结束,你怎么就能察觉到其中的问题呢?”

朱元璋开始对此事产生了兴趣。

朱标说道:“并非儿臣发现,而是翰林院的人。”

翰林院通过对寿州、滁州各县官员呈报的数据及朝廷拨付的粮款进行细致比对,最终发现有几个县上报的数据与其他县差异巨大。朱标心生疑虑,于是派遣锦衣卫秘密调查,果然查明了问题所在。

地方官员虚报和谎报的情况相当严重。

当时朝廷正忙于赈灾,朱标便未及时上报。

如今赈灾结束,是时候予以整治了。

朱元璋眼神深沉,冷冷地说:“看来我们对地方官员确实过于宽容了。他们的胆子可真不小,表面上哭穷诉苦,好像不赈灾就会天下大乱,实际上背后却在想方设法*我们。”

“我们费尽心血治理国家,只为让百姓安居乐业。寿州滁州遭遇洪灾,我们迅速派员赈灾,源源不断地运送粮款,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只顾私利,根本不听从指示。”

“既然他们不听劝,那就不用再听。”

“告知刑部,不必再查了。”

“直接满门抄斩!”

“我大明朝不缺少这几个官员。”

朱标的面色微微变化,他还想试着劝阻,至少等事情查清楚后再让他们明明白白地付出代价。然而,面对朱元璋锐利的目光,他将要说出口的话硬生生咽了回去。父皇对*污吏向来毫不宽容,也不会留任何余地。

“儿臣明白了。”朱标点头说道。

朱元璋对此事并不在意,杀掉几个*污吏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他注视着朱标,开口问:“你之前提到翰林院的人发现的问题,看来这些老学士确实没闲着。”

“总算没白白养他们这些年。”

朱标略作迟疑,随后说道:“回禀父皇,此事并非那些老学士所查。”

“而是新科进士发现了端倪。”

朱元璋微微一怔,心中亦感意外。

他笑着回应:“看来这一届的科举,确实是选出了一些可用之才。”

“详细说来听听。”

朱标答道:“发现异常的是花纶。”

“此次科举的榜眼。”

“花纶。”朱元璋的眼神稍显深邃,隐约间浮现出一丝异样。

他对花纶有所了解。

若非夏白的出现,花纶本应成为状元。

然而,他自始至终就不打算让花纶摘得头筹,毕竟此人太过年轻,总让他心里不太舒坦。

只是后来因夏白的脱颖而出,状元的桂冠落在了夏白身上,他也便未再对花纶多加干预,任由其顺位成了榜眼。不过,他对花纶的印象始终*。

不仅仅是花纶,还有练子宁、黄子澄。

这些人皆未能入他的眼。

他推行科举的目的,是为了为大明挑选合适的人才,而不是让他们借此扬名立万,更不是为了助长士人群体的声势。

当听说“花练黄,黄练花”的一甲传闻时,他早就在心中盘算好了对策,决意打乱他们的排名顺序。

大明的事,绝不能被士人阶层操控。

朱标点头附和,随即从袖中取出一份奏疏呈上。

朱元璋眉头微皱,接过奏疏展开一看,顿时眼前一亮。

这份奏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除开头寥寥数语外,其余部分均以图形呈现,直观明了,只需稍作浏览,便可把握其中要义。而这复杂繁复的图示之间,分明对比了几处寿州、滁州下属各县的数据。

其中寿县、张县的统计曲线与其他县存在显着差异。

朱元璋凝视着这份奏疏,越看越觉满意,越看越觉精妙,反复思索后,满意地笑了起来,拍案称道:“不错!这奏疏写得实在有趣,看来我朝大臣中也不乏能工巧匠啊。”

“果然写得很好。”

“很有水准。”

“老大,看来我们当初对他有些误解,这花纶确实有几分本事,是我小看他了,应当给予嘉奖。”

“应当嘉奖!!!”

朱元璋开怀地笑着。

那些复杂的线条在他眼中显得格外顺眼。

他握着奏疏,看着朱标,说道:“标儿,你认为朕该给花纶怎样的职位?”

“户部郎中(正五品)如何?”

朱标苦笑着,他知道这是父皇的性格,一旦觉得满意,便毫不吝啬地给予赏赐。

在大明,这类事情屡见不鲜。

刚建国时,翰林院编修(正七品)高启与谢徽学问颇佳,每每父皇询问,都能应对自如,父皇极为欢喜,当场将高启提升为户部右侍郎(正三品),谢徽则成了吏部郎中(正五品)。

这两人品性端正,明白晋升太快会扰乱官场秩序,于是婉拒了任命。

直到两年后,他们的资历足够,才得以正式升迁。

升职的速度堪称迅猛。

不仅如此,元朝遗民方克勤,原本只是个县训导,因得到父皇青睐,直接被任命为济宁知府,成为一方父母官。

因爱其人,连带他的儿子方孝孺也被破格启用。

而现在的礼部主事曾鲁,揭露了安南陈叔名在奏表中的隐秘问题,扞卫了大明的外交权益,父皇随即提拔他为礼部侍郎,一举跨越了六个级别。

像这样的快速提拔,在大明朝廷里并不少见。

除了单独提拔,还有成批晋升。

洪武十一年,父皇一次性提拔了九十五名官员。

洪武十五年,从国子监选出的二十四名学生,直接担任地方府、州、县的主官。此外,各地推荐的八百六十名士人,也被直接提拔至六部、布政使司以及府、州、县的各级职位。

官员晋升的幅度之大,史上罕见。

这便是父皇用人时的大胆魄力。

功必赏,过必罚。

可若要立刻重用花纶,终究不太合适。

朱标拱手道:“父皇,儿臣明白父皇惜才爱才,但花纶入翰林院不过两个月,接触政务有限,对政务的掌握也不算娴熟,且年纪尚轻,比夏白还要小两岁。儿臣以为赏百金即可。”

“待花纶在翰林院熟悉政务后再考虑提拔之事。”